作者:黄辛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11-5-19 8:48:35
选择字号:
杨元喜院士:我国即将建成北斗区域卫星导航系统
 
随着今年4月第8颗北斗导航卫星的成功发射,我国自主卫星导航系统建设进入了新阶段。日前在上海科普大讲坛暨第32期院士专家讲坛上,中科院院士、卫星导航专家杨元喜作题为《用途广泛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演讲时指出:“我国即将建成由10余颗卫星组成的北斗区域卫星导航系统,将能更好地监测海啸、台风等自然灾害,有效地防灾减灾。”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由我国自行研发的区域性卫星定位与通信系统,是继美国的GPS、俄罗斯的GLONASS之后,世界上第3个成熟的自主卫星导航系统。“这是有重大意义的一件事。”杨元喜说,尽管GPS在全球范围的应用非常广泛,但一个国家如果把信息安全完全交给别国操控,风险很大。中国独立自主研发和运行“北斗”系统,战略意义非同寻常。
 
2000年,中国北斗卫星导航试验系统“北斗一号”启动,目前已成功发射4颗北斗导航试验卫星和8颗北斗导航卫星。与GPS相比,“北斗”的定位速度更快、授时更为精准。
 
杨元喜介绍,“北斗”系统的位置报告几秒就可以完成,而GPS一般需要1到3分钟。GPS的授时精度是200纳秒,“北斗”仅有10纳秒,这对我国银行系统、电网的运行是一个利好消息。
 
目前,浩瀚星空中已有32颗GPS卫星、22颗GLONASS卫星、2颗实验的伽利略卫星。“增加了8颗‘北斗’卫星后,卫星导航系统的覆盖广度、密度和可视数量增加了,安全保障能力得到提升。卫星之间相互配合,整个导航系统的容错能力、系统误差的补偿能力以及异常误差的探测能力都将明显提高。”杨元喜说。
 
“北斗”试验系统建成以后,很快在国防和经济建设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且用户逐年增加。
 
例如,北斗的授时功能目前已在科学、金融、电力及通信中得到应用;定位和通信功能在渔业、森林防火、水域及海洋信息监测、大气环境监测等方面取得了广泛应用,在汶川、舟曲的救灾过程中也发挥了很大作用。该系统覆盖亚太地区后,将能更好地监测自然灾害,灾害发生后,也能及时提供灾情信息,并帮助救援人员迅速到达准确地点。
 
据悉,北斗导航系统建设采取“三步走”的规划。第一步是试验阶段,即用少量卫星完成试验任务,同时为未来建设积累技术经验、培养人才。第二步是到2012年,建成由10余颗卫星组成的北斗区域卫星导航系统,具备覆盖亚太地区的服务能力,实现定位、导航、授时和短报文通信的功能。第三步是到2020年左右,建成由30余颗卫星组成的覆盖全球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黄辛)
 
《科学时报》 (2011-05-19 A1 要闻)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读后感言:

验证码: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中国超重元素研究加速器装置刷新纪录 彩色油菜花又添7色!总花色达70种
考研复试,导师心仪这样的学生! 地球刚刚经历最热2月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