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延斌 来源:科技日报 发布时间:2011-3-4 14:23:30
选择字号:
关注科研“小人物”:他们期待走进“春天里”
成长关键在于环境;有心人总能干成事
 
“那20年是我最难熬的时期”,即使现在想起来,如今已是山东省社科院经济所所长的张卫国还在感叹自己成长的不易,“那时候还是‘小人物’,血气方刚,脑子涌动着各种各样的想法。我跃跃欲试,想趁着年轻时思想上的爆发力,干出有影响的课题来。”但是他未料到,在此后长达20年的时间里,“自己的想法根本得不到重视,只能跟在‘学术带头人’的屁股后面,研究一些自己根本不感兴趣的课题。”
 
“我很同情他们,因为我也曾经是‘小人物’中的一员。”科技“小人物”的遭遇引起了多位全国人大代表的关注和“共鸣”。在全国劳动模范许振超代表眼中,“他们远离课题、远离资金、远离荣誉”,成才不易。而山东省科学院李国安代表在同情之余,则呼吁“在政策上、管理上创造适合他们成长的宽松环境。”
 
英雄无用武之地:“小人物”的20年“阵痛期”
 
“他们年龄小、资历轻,却正处于科技创新的‘高发期’;他们热情澎湃,满怀抱负;他们善于独立思考,有独创精神;他们很难申请到科研项目和经费,但即使得不到认可,他们也会几年甚至几十年地执着探索于某一领域。”
 
即使放到今天,这类人并不少见。青岛港董事局主席常德传代表认为,“在现代企业中,最有创新活力的就是这些‘小人物’”。而李国安代表认为,“科研‘小人物’在科研队伍中占有很大比例。”
 
在传统科研体制下,所有科研资源都围绕着科技计划进行分配。从1985年进入山东社科院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张卫国在“创新能力的黄金时期”争取不到属于自己的项目,很多创新性的想法根本没有办法实现,感觉“英雄无用武之地”。一位来自底层科研人员的心声是:“科技界有许多‘小人物’,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凡事苦干实干,因为无权无钱,默默无闻,做工作任务冲锋在前,出成果名次在后,有新思维,也无人支持。”相反,那些“学术带头人”有更多机会拿到大量科研项目,争取到源源不断的课题、经费、名誉。他们不亦乐乎,也疲于应付。
 
这也是许振超代表当初的苦闷,“那时在单位中,条条框框太多,拿什么项目都有规定的,这包括只有什么级别能拿什么项目,必须要什么级别的领导牵头等。”基层科研人员的项目被认可?“那需要领导多大的胸怀,技术主管多么的大度啊。从某种程度上,你的项目出来了,他作为技术主管脸上‘挂’不住呀。”
 
现在,许振超成了“大人物”,成了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劳动模范,他的想法或项目却会被很快采纳,这与当初“整天被毙”形成强烈反差。
 
草根变明星:给“小人物”一个春天
 
“小人物”成长有多难,“小人物”如何成长为“大人物”?
 
科研“小人物”的成长关键在于环境。“要尽量为这些人搭建施展才华、脱颖而出的成长平台”,常德传代表建议。而李国安代表则强调:在制度上、管理上注重发挥科研“小人物”的作用,同时不断改善他们的成长条件。具体而言,单位可以给“小人物”留出一部分资金,支持其研发;做得好的项目推荐其获奖;在上升渠道上对有才能者可以考虑破格提拔等。
 
“小人物也要学会变通”,回望自己的成长路,许振超的建议是“有心人总能干成事”,贵在坚持。从小事做起,从小项目做起,“哪怕没有资金,只要我认准这个项目,我就想尽办法干出东西来;我先做小的项目,这次这个项目做成了,下一次那个项目做成了,再做大一点的,一步步的改变领导对你的看法,下一步就会一点点的支持你。”
 
许振超的话印证着张卫国的成长。从研究实习员到助理研究员,从助理研究员到副研究员,从副研究员再到研究员,22年后,他成长为所长。而许振超也在不断地坚持下,用了20年由工头成长为全国劳动模范。
 
正如“旭日阳刚”唱着《春天里》由“草根”变成“明星”的故事,科研“小人物”也期待着走进属于自己的“春天里”。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读后感言:

验证码: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珠穆朗玛峰因何成为世界最高 极目卫星团队在伽马暴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
实践十九号卫星成功发射 他们的15年“铸剑”之路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