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柏木钉 来源:人民日报 发布时间:2011-1-31 13:47:23
选择字号:
人民日报:还有多少“XX之父”
 
采访荣获2010年度国家科技最高奖的师昌绪先生已经是20多天以前的事了,但其中的一个细节至今还在脑海徘徊。
 
那天上午采访快结束的时候,有记者问师先生:“称您为‘高温合金之父’可以吗?”
 
“这个不对,因为国外早就有人研制高温合金了。”师先生断然否认。
 
“‘中国的高温合金之父’总可以吧?”
 
“中国的也不对,因为国内也有比我早的,只能说我做过比较重要的贡献。”他纠正说。
 
师先生严谨求实的作风,令在场的记者肃然起敬。
 
诚如钱学森先生生前反复强调的,中国的原子弹、氢弹、导弹、卫星等举世瞩目的成就,是几千名科学技术专家通力合作的成果,不是哪一个科学家的独立创造。由此可见,“××之父”的说法,本身就不够科学,有违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
 
令人遗憾的是,“××之父”之类的高帽,至今还在满天飞。其中让许多业内人士腹诽的,就是“嫦娥之父”。众所周知,领衔“嫦娥一号”工程的科学家共有三位,分别是工程总指挥栾恩杰、总设计师孙家栋和月球科学应用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因此,即使有所谓的“嫦娥之父”,那应该是三位,而不是其中的哪一位“首席科学家”。但令人费解的是,自“嫦娥一号”成功发射至今,上述“铁三角”中的一位就一直独享“嫦娥之父”的美誉,而且屡屡用在各种场合,时常见诸各类新闻报道。
 
类似的例子还不在少数。就说去年因雇凶伤人而被获罪的肖传国吧,此前他一直自诩为“973项目首席科学家”,而据科技部的声明,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计划(973计划)的研究项目有很多,因此并不存在笼统的“973首席科学家”,只有某个项目的“首席科学家”;就是某个项目的“首席科学家”,也只是项目执行期间的负责人,而非荣誉称号,项目一旦结束,就不再是什么“首席科学家”了。事实上,肖传国作为首席科学家承担的973计划“神经损伤修复和功能重建的应用基础研究”项目,早在2008年11月就结题了,此后他再未承担任何973计划项目。然而,肖传国“973项目首席科学家”的桂冠,一直戴到科技部2010年10月出面澄清。
 
实事求是是做任何工作的基本原则,科学研究尤其需要坚守这一原则;科学家更应洁身自爱、行为世范,对不符合事实的各种桂冠主动请辞,不该来者不拒,甚至是常戴不让。
 
当然,“××之父”、“首席科学家”之所以满天飞,除了少数科学家的虚荣心作怪,也与有关部门、单位的管理不到位和媒体记者的作风不严谨大有干系。特别是一些媒体和记者为了吸引眼球、增加收视率,动辄给采访对象戴上诸如“××之父”、“首席科学家”之类的高帽子,好像非如此不能彰显报道的分量。殊不知,这样做的结果,不仅违背了事实、误导了公众,而且也对采访对象造成得不偿失的负面影响。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读后感言:

验证码: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史上最亮伽马射线暴来自一颗坍缩的恒星
中国天眼揭秘宇宙“随机烟花” 导师:年年审毕业论文,总有这些问题!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