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朱广清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11-1-31 9:53:19
选择字号:
“下一个10年是防治沙漠化的10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与中国牵手培养防沙治沙人才
宁夏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共建首所防沙治沙大学
 
[科学时报 朱广清报道]腾格里沙漠边缘——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西南门户金沙农场,“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中国防沙治沙大学”(宁夏防沙治沙职业技术学院)正在紧张有序施工中。新学年伊始,《科学时报》记者赴宁夏采访,看到该校第一期工程5.3万平方米的8幢教学楼最先拔地而起。按照规划,这所高校用地5000亩,师生规模为万人。
 
从内罗毕到银川
 
两次会谈达成协议
 
2010年5月11日,肯尼亚首都内罗毕,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总部会议室。
 
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会谈在这里举行——中国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市委书记崔波率代表团来此会谈,其中一项重要议题,是协商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牵手,在银川共建防沙治沙大学。
 
就在这次会谈中,联合国副秘书长、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阿齐姆·施泰纳指出:“下一个10年,是联合国环境署防治沙漠化的10年。”
 
阿齐姆·施泰纳说:“如果防沙治沙大学建成,那么有可能是世界上这一领域的第一所大学。”“成立这样的大学,可为非洲受沙漠化影响严重的国家提供一个理想的平台。”
 
阿齐姆·施泰纳还表示,目前,联合国环境署已建立生态保护与干旱地保护智库,可使全世界共享成功经验;他希望将宁夏防沙治沙的成功案例收录到这一智库中,以供各国学习与借鉴。
 
会谈达成共识,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将就支持与参与防沙治沙大学培养人才问题进行专题讨论。
 
两个月后的7月13日,中国银川。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书记陈建国会见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特别协调员王之佳一行。
 
就在这次会谈中,陈建国邀请阿齐姆·施泰纳担任“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中国防沙治沙大学”名誉校长和校务委员会主任,并委托王之佳为其代领聘书。
 
双方协议,聘请联合国有关官员和国际知名专家学者担任该校教授,每年为非洲等受沙漠化影响严重的国家培训约150名学员,为全世界受沙漠化影响严重地区的共同福祉作出不懈努力……
 
一份“科技工作者建议”
 
宁夏回族自治区为风沙通向我国内陆腹地以及亚欧一些地区的主要咽喉要道和通道。这里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和中亚荒漠区之间,西、北、东3面被腾格里沙漠、乌兰布和沙漠、毛乌素沙漠包围,加之从青海、新疆、甘肃河西走廊刮来的风沙,途经这里的中卫、石嘴山、盐池沙边子等大风口,越过六盘山进入我国内陆和亚欧地区;这里荒漠化土地面积约297.4万公顷,占宁夏回族自治区总面积的57.2%,是中国四大沙尘暴策源区之一。不仅如此,黄河上游宁夏沿线向黄河倾泻的泥沙每年达一亿吨以上。
 
银川市科协所属老科技工作者协会会长梅昌林,曾在我国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工作过43年。他告诉《科学时报》记者,他工作的轨迹可谓从天山脚下到贺兰山下,从额尔齐斯河畔到黄河河畔,对往日西北地区风沙蔽日的恶劣环境有着深切体会。
 
梅昌林举例说,自己曾有过这样一次遭遇:在新疆塔城,春播时节的一个夜晚,狂风呼啸,飞沙走石。待到清晨,他居室的后窗已被黄沙遮蔽。
 
“在宁夏创办一所防沙治沙大学,为祖国乃至世界培养防沙治沙专门人才”,这个念头在梅昌林心中萦绕已久。
 
2009年春夏之交,梅昌林将此愿望告诉银川市科协主席、党组书记徐建民。徐建民非常重视并鼎力支持。他鼓励梅昌林将其草拟成文,而后经科协参政议政渠道送达自治区党政部门。此间,徐建民先后几次同梅昌林商议这一构想,最终形成《关于在宁夏建立防沙治沙大学的建议》。
 
为此,梅昌林受到银川市科协的表彰,并获奖金5000元。
 
《关于在宁夏建立防沙治沙大学的建议》受到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政府与国家林业局的高度重视,有关领导为此批示十数次。
 
2009年7月30日,宁夏回族自治区林业局在呈送自治区政府的请示报告中指出,中国防沙治沙大学是全世界唯一以“防沙治沙”命名的专业性大学。建设中国防沙治沙大学是一个大战略,是一件复杂的系统工程,同时亦是一件难度较大的事,需要做的工作很多……与此同时,该报告提出防沙治沙大学基本思路,提议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以及省级政府权限,先建学院再建大学。
 
一个多月后的8月18日,国家林业局正式颁文支持建设中国防沙治沙大学。
 
11月19日,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举行第50次常务会议,决定成立防沙治沙高校。
 
扼住风沙涌向亚欧大陆咽喉
 
为什么要在宁夏建立防沙治沙大学?
 
《关于在宁夏建立防沙治沙大学的建议》力陈其区域特殊性、多年科研与实践成果,特别是宁夏人承载的历史责任与人类使命。
 
宁夏是西沙东送的重要中转站与加固区。
 
中科院防沙治沙研究所与国家“三北”防护林管理局等机构设在宁夏。这里创造的“麦草方格”技术一直处于防沙治沙前沿,曾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充分肯定,并在全世界推广;这里有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中科院院士魏江春创造的“微型生物地毯”治沙防沙模式——通过现代生物技术,将以地毯似的地衣微型生物菌藻接种至沙漠表面,使其更快更好地形成微型生物群落,既能起到固定流沙、缓解沙尘肆虐的作用,又能使沙尘灾源地的干旱沙漠变成微型生物碳汇。
 
这里还涌现出王有德、白春兰等全国治沙劳动模范。
 
这里沙湖的开发与利用,提升了沙漠文化:既有鱼又有芦苇,既有沙滩又有水;它是沙漠中的绿洲,亦是供人们欣赏休闲的一处大自然独特景观。
 
2008年,宁夏被国务院确立为“全国防沙治沙省域示范区”。
 
2007年4月,胡锦涛总书记在宁夏考察时指出:“希望宁夏的同志坚持把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作为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抓紧抓好,扎实努力、长期努力,使生态环境不断有所改善,为建设祖国西部生态屏障作出贡献。”
 
同年9月,温家宝总理对宁夏防沙治沙工作作出批示:“要宣传和推广宁夏的经验”。
 
陈建国提出了“宁夏多种一棵树,北京少落一粒沙”的理念。
 
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主席王正伟组织论证并实施建设的6个百万亩生态林工程,将构筑起4道绿色长城,守住风沙进入祖国华北地区的咽喉要道。
 
这里,其实也是风沙涌向亚欧大陆的咽喉,扼住它,象征生命的绿色就可以安然延续;这里也是人类以绿色应对沙漠反射阳光所导致的气候变化的主战场。而不久后将在这里崛起的中国防沙治沙大学,将为人类打赢这场战争提供厚重的智力保障。
 
《科学时报》 (2011-1-31 A1 要闻)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读后感言:

验证码: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我国卫星数据通信方式迎来重大变革 固体核磁共振新进展!
新生开学,导师:8点要做,3点不要做 3颗火山玻璃珠证明月球1.2亿年前仍活着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