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科学时报】包万平 李金波:选大学校长应考察“胜任力” |
|
胜任力内涵广泛,可以包括管理能力、沟通能力、人际关系能力、思考能力、分析能力、学术能力等等。
近些年来,我国与高等教育有关的新闻,近一半与大学校长有关。一方面是因为大学校长们的观点很具有“新闻价值”,不管他们发表的观点多么“另类”甚至多么“雷人”,都能引发公众的思考,这是大学学术价值的一种显现,公众是可以接受的。另一方面,是因为大学校长也经常闹一些不大不小的个人新闻,牵动着亿万公众的神经。这些新闻以涉及人员之多、牵涉学校层次之高、群众反响之强烈而稳居高教新闻存量的绝对地位。据笔者不完全统计,近两三年新闻报道过的大学校长贪污、受贿、挪用公款、抄袭等涉及到20多所院校的30多名校级领导,司法机关介入调查的也不少,有些大学校长还被司法机关判处刑罚。看来,过去我们错选了一批不具胜任力的人担任了大学校长,现在虽然不能说“一个老鼠坏了一锅汤”,但这些不具胜任力的校长的确败坏了大学的风气、破坏了大学的秩序。
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样一个事实,这些大学校长都具有高学历、高职称,并且学术还不错。但为什么这么多具有高职称的专家学者到了校长的岗位就不称职了呢?
在管理学家们看来,其中的缘由还是校长们的“胜任力”不足造成的。胜任力,顾名思义就是胜任工作岗位的能力。用哈佛大学教授戴维·麦克利兰的话来说,胜任力就是“能将某一工作(或组织、文化)中表现优异者与表现平平者区分开来的个人的潜在的深层次特征,它可以是动机、特质、自我形象、态度或价值观、某领域的知识、认知或行为技能等,任何可以被可靠测量或计数的,并且能显著区分优秀绩效和一般绩效的个体特征”。可见,胜任力内涵广泛,可以包括管理能力、沟通能力、人际关系能力、思考能力、分析能力、学术能力等等。所以,胜任力不能与智力画等号,在某领域有卓越建树的人也不一定具有校长的胜任力。
就拿我国大学校长选聘来说,过去存在、现在仍然存在的误区是把校长的胜任力与学术能力画等号。比如大学校长必须是教授、研究员职称,有的还需要院士头衔,大学校长必须是某学科领域内的权威专家等等。也就是说,如果你不具备这些硬性条件,哪怕你有无穷的潜力和很强的能力,也不会让你来当校长的。因为按照我们的逻辑,大学校长必须是个“有头有脸”的重量级专家,不然会“拿不出手”。严格来讲,在某领域学术造诣越深的专家学者,对其他的领域也是越无知的,他们对大学校长这一特殊的岗位或者职位未必很熟悉。这样就会很容易造成校长知识结构单一,胜任力不强的问题。
其实,我们选聘校长列出的这些看似苛刻的条件,只是用来区分差与一般的条件,是区别能不能完成本职工作的条件,而不是区别校长胜任力一般与优秀的关键所在,不是区分完成工作与卓越绩效的条件。所以,按照胜任力的要求,只能说我们的大学校长都是最一般的人,只是一个合格的工作者而已,选一个“有头有脸”的专家当校长和选一个刚参加工作的年轻教师当校长并没有太大的差别。如果非要找差距的话,那就是年龄、资历、名头大小上的区别,仅此而已。这样就不难理解,前文中提到的很多大学校长出现贪污受贿、抄袭剽窃等问题,也不难理解很多高校改革创新力不足等问题。
那么,在这里我们不禁要问,什么样的人能胜任大学校长?怎样选择大学校长才算合适呢?
有学者提出了大学校长的胜任力模型,如“12要素”说、“3层次”说等等。不管怎么说,我们在过分看重学术能力的同时却忽略了校长的行政管理能力、创新能力、改革与发展意识等重要方面的考察。我国大学校长的整体知识结构单一、综合能力不强已经成为制约大学发展的一个瓶颈性因素。因此,未来我国大学校长的选聘,就有必要从“学术”考察转移到“胜任力”考察上来,重点考察对大学的综合经营能力、战略眼光、改革创新能力等等。在这里需要提醒的是,千万不可忽视了大学校长的“情绪智力”的考察。因为“情绪智力”的高低是决定大学校长领导水平的决定性因素。
另外,还需要注意的是,我国大学及大学校长出现的许多问题,与大学校长的任免制度直接相关。我们过去的大学校长大多都是“空中来客”,大学校长由政府部门任意调配,大学校长的胜任力怎么样,谁也不清楚。这样的做法造就了校长们“向上看齐”的思维模式,这同时也助长了大学里面领导干部“对上不对下”的“官老爷”作风,严重破坏了大学的办学自主权。最近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确立了建设现代大学制度的改革任务。我们应该借此契机,改革腐朽的校长任命制。建立一套遴选校长的民主程序是建立现在大学制度的关键。笔者以为,只有把校长的选择权交给大学,教师和学生才能决定自己大学具有卓越胜任力的校长人选。也唯有如此,大学的未来才有希望。
《科学时报》 (2011-01-04 B4 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