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杨叔子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10-9-16 10:34:57
选择字号:
《成功者的足迹——记中国科学院院士闻邦椿》出版

 
《成功者的足迹——记中国科学院院士闻邦椿》,王宝霞、王爱光、喻春明编著,新华出版社2010年8月出版,定价:28.00元
 
《成功者的足迹——记中国科学院院士闻邦椿》近日由新华出版社出版。闻邦椿院士是我国振动工程和机械工程领域的领导者。本书记述他从东北大学的一介书生,到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全国政协委员的精彩的人生经历。
 
我与闻邦椿同志相交近30年了,来往甚密,话无不谈,不能说对他不甚了解,甚至不能说了解不多不深。但是,读了《成功者的足迹》这本作品,就为本书的系统而全面、朴实而精彩的内容与文笔所感动,就深感对他的了解还不够多不够深。可以说,这本作品就是他自己亲自撰写的《奋斗的人生》一书重要的内延与外展;甚至还可以说,读了这本作品,反复回味,还有更多更深的涵义待我们去思考、去感悟。
 
杨振宁先生2000年4月20日在北京举行的“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上所作的报告中认为,20世纪中国崛起有两大要素, 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韧性,一是中国共产党的韧性。我对此理解是,一个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一个就是以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理念与理论。而闻邦椿恰恰是富有中华民族精神的优秀中华儿女,是具有坚定理念的中国共产党党员;他勇于、执于爱国,敢于、善于创新。是的,他的人生就是处于我国大变革、大发展、大转型时期的奋斗人生。
 
闻邦椿同志真挚爱国,一切都从国家从民族大局出发,无论如何,决不动摇。无论是面对“十年浩劫”对他十分不公的严重冲击,还是面对1983年5月劫机事件中极为严峻的危险局面,他坚信党,热爱国家,坚守理念,顽强斗争,从不屈服。
 
爱国就必然体现为热爱国家赋予自己的责任。他热爱工作,热爱教育,热爱学生,无论外界条件如何变化,即使在生活极为困苦与工作极为艰辛的岁月中,他所想的、所干的、所追求的,就是为了做好工作,而从没追求个人什么。他赢得同事与学生的信任,他培育了170多位博士生、硕士生。
 
闻邦椿同志敢于开拓创新,绝不为条条框框所束缚。挑战权威,挑战书本,挑战困难,从上世纪50年代中期踏上工作岗位至今,在有关振动理论与工程方面,不断面对新问题,不断提出新思想,不断开拓新道路,尽管硕果累累,获得大量荣誉、奖励与赞赏,但从不满足所取得的成就。
 
真正敢于开拓创新,就必须善于开拓创新。只有善于开拓创新,才可实现敢于开拓创新。世界上没平坦与笔直的道路可走,没有什么一帆风顺,要战略上藐视困难,战术上重视困难;失败了不灰心,成功了更虚心。他勤奋,他刻苦,他爱惜时间,他珍贵寸阴,深入实际,研究实际,立足前沿,放眼世界,集思广益,实事求是,不断在实践中学习,不断在学习中实践,把学习、思考、实践紧密结合,“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一步一个脚印,夺取创新性的胜利。开拓创新决非一朝一夕之功,急功近利,浮躁虚夸,只会导致失败。他所讲的“八字理念”与“成功处世的十大要素”,就是他亲自的实践与切身的感悟。他喜欢写诗,特别是五言诗与七言诗。“征途不畏艰,誓越万重山”,不越过重重高山,怎能达到征程的辉煌终点?“生命实珍贵,一别不复回”,生命体现在时间上,珍惜生命,就必须爱惜时间;青春一去不复回,时间一去不复回。“前人经验应为铭,曾把光阴比黄金,善用时间效率增,青春焕发事业成。”这是他肺腑之声!读一读附录中列举的他所取得的令人赞叹的硕果,就可以理解这一切来之不易,可以理解他所讲的这些话就是成功的“秘诀”!
 
去年,我读了一条消息,讲的是美国哈佛大学1960年入学的1520位新生,有人对他们作了个调查,问入学动机是什么?其中81.9%的人答案是为了赚钱,18.1%的人答案是为了理想。20年后,即1980年,这1520位人中,有了101位大富豪,其中100位是为了理想的,只有一位是为了赚钱。这条消息发人深思。古今中外,凡是坚持理想的,成功;而陷于庸俗谋利的,失败。是的,正如闻邦椿同志诗句所讲:“人生奋斗有险艰,无所畏惧心底宽。”心胸宽阔,意志坚定,无所畏惧,才可能去战胜人生道路上的万险千艰,到达所追求的境地。
 
勇于、执于爱国,敢于、善于创新,正是我们要向闻邦椿同志学习最主要之点。闻邦椿同志就是我国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所赞扬的又红又专的典型,也是我国自古至今所倡导的德才兼备的模范。红与专不可分,德与才不可分,对高层次人才尤其如此。司马光在《资治通鉴》论述极为精辟:“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才,用以体现德,升华德;德,用以统率才,激活才。本岗位的工作都做不好,甚至做得一塌糊涂,贻害社会,还谈什么爱国?谈什么德?自己有才能,不干好事,去干坏事,祸国殃民,这种才只能体现“缺德”,严格讲是“劣德”。对现在还在接受教育的学生而言,就应向着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努力,用今天的教育用语讲,就应是“全面发展、德育为先”。这本作品展现的闻邦椿同志的形象典范,特别值得青少年学生学习,值得中青年朋友学习,值得高层次人才学习。我常讲,我们这些年过或即将年过八十的人,可以讲是“昨天”了,现在正在工作中的中青年就是“今天”,而还处于学习阶段青少年就是“明天”。没有“今天”,“昨天”无法延续!没有“今天”,“明天”何可承续?“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年过耋岁,毕竟是桑榆之年,我们这些“昨天”当然会尽力而为,但大梁毕竟落在“今天”肩上。
 
我应邀为此书作序,首先当然是表达我对闻邦椿同志的敬佩与尊重,然而更核心的是希望这本作品与同类的作品能有益于我国中青年与青少年一代的健康成长!“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胡锦涛同志一而再,再而三提出的教育中这一主题,永远是我们立足今天面向未来要高奏的一个主旋律!
 
(本文为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杨叔子为该书所作序言,标题为编者所加。)
 
《科学时报》 (2010-9-16 B2 科学 文化)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读后感言:

验证码: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中国超重元素研究加速器装置刷新纪录 彩色油菜花又添7色!总花色达70种
考研复试,导师心仪这样的学生! 地球刚刚经历最热2月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