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雷宇 王渊 刘贞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发布时间:2010-9-7 14:10:26
选择字号:
欧阳自远等呼吁:我国亟待加快行星科学人才培养步伐
 
“新一轮探月潮、火星探测潮扑面而来,但我国高校对行星科学人才的培养,几乎一片空白。”日前,“嫦娥之父”、中国月球探测工程的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院士和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授肖龙不约而同地发出呼吁:我国亟待加快行星科学人才培养的步伐。
 
进入太空时代,外星球对国家安全、发展等多方面的战略意义越来越凸显。美国“星座计划”成为这一轮热潮的牵引,俄罗斯、德国、日本、印度等国家纷纷出台登月或火星探测计划。
 
我国嫦娥探月工程也在不断推进,对空间探测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更多的具备行星学科背景而不是单一地球知识的人提供科学指导,为工程技术人员制订科学目标。
 
行星科学人才的培养迫在眉睫,但让人遗憾的是,国内高校的地质学院和地质系,老师教学和学生学习基本局限于地球,很少联系到太阳系的其他行星。“地球和行星科学”、“比较行星学”这些早已遍布西方发达国家高校的专业,在国内高校却难觅踪迹。
 
“学地质的只研究地球,进入太空也会入宝山空手归。”一位专家对此不无忧虑。
 
以肖龙所在的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为例,这所以地球科学为特色的部属高校,其代表专业地质学本科专业的培养要求是,具有扎实的数学、物理学、化学、地球科学和环境科学的基础理论知识,主要涉及构造地质学、矿物学与岩石学、古生物学与地史学等内容,所有课程中没有一个以行星命名。
 
与之相似,国内高校开设的地质系专业在教与学的思路上,绝大多数也仍然局限于“只研究地球”。
 
我国第一个地质学系是北京大学(时为“京师大学堂”)在1909年设立的。92年后的2001年,北大成立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将地质系并入其中,学院定位为我国地球科学人才培养的基地,为国家输送地质学、地球物理学、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等方面的人才。但该院的所有学科内容,基本不涉及行星科学。
 
让欧阳自远院士感慨的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阿波罗计划引发了第一轮探月热潮。以美国和苏联两国为代表,争先发展太空科学和技术。随着现代科技、尤其是太空科技的发展,国外不少大学纷纷将地质系改为“地球和行星科学”。这就意味着国外高校的视野早已经从地球扩展到了整个太阳系。
 
几年前,肖龙曾在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做访问学者,与该校地球与空间探测系两位教授开展类地行星火山作用、行星遥感及行星地质方面的合作研究。
 
他发现,美国已有上百所大学开设了类似“地球与行星科学”专业,国外高校也开设“地质学”专业,但他们的视角是立足于太阳系各个行星,从整体来研究地球。比如麻省理工学院设有地球、大气与行星科学系,哈佛大学和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设有地球与行星科学系,加州理工学院是地质与行星科学系。而与我国隔海相望的日本东京大学,也设有地球与行星科学系。
 
1978年美国赠送给中国一块1克重的月球土壤,这块据称由阿波罗17号飞船从月球表面带回来的“小不点”点燃了中国对月球新的追逐梦想。欧阳自远和他的团队利用其中的1/3克土壤,写出了40来篇论文。外星球研究的意义和中国对此领域知识的稀缺均可见一斑。
 
由于经济和政治等方面的原因,中国当初并未参与其中,这就导致中国在行星科学领域的基础比较弱,高校的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落后于世界。
 
在欧阳自远看来,孤立地研究地球,而不去“串”地球兄弟姐妹的“门”,不去认识火星、金星等太阳系其他行星,很难真正了解地球的起源和演化。就像一句古诗所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他打了个比方:一个人,要弄清楚他的长相和性格,必须要去认识他的父母和他的家族,是他的父母和家族给了他先天的东西,也影响了他的后天。同样的道理,要弄清楚地球科学的所有问题,就必须拓展视野,广泛地联系太阳系其他行星,进行论证。
 
欧阳自远院士说,围绕我国嫦娥一号的发射和探测,一大批青年人才成长了起来。在工程技术和科学研究方面,这批人才经历了一场实战,正在不断强大。但仅仅有他们的强大,是不够的,需要更多、更年轻的人,对这项神秘和神圣的事业充满兴趣,继而投身于它。
 
“要开阔学生的视野,开设‘地球与行星科学’这样的课程,使他们具备更多了解。”欧阳自远指出高校人才培养需要有新要求。
 
这位76岁的中国科学院院士是国内第一个开讲比较行星学的人。面对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和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的学生们,他总是认真地讲解,“有那么多大地球小地球,要更深刻地认识地球,干嘛不把他们比较一下呢?”
 
一些高校也开始了行动。
 
在教育部和科技部的支持和推动下,2008年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成立了国内第一个行星地质与化学方向的博士点,自2009年起招收硕博生,现有10余名硕博生,由6名博士生导师指导。这是我国第一个行星地质人才教育基地,研究对象对准太阳系各种天体。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读后感言:

验证码: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遗传分析追踪潘多森林的进化 团队研制出高性能的蓝光量子点液体激光
宇航员可搭乘小行星前往金星或火星 泡菜等发酵食品真的对肠道有益吗?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