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10-6-24 9:30:17
选择字号:
高伯龙院士:论文厚度未必就是“国际第一流”标志
 
日前,《科学时报》编辑部收悉中国工程院院士高伯龙来信,并委托发表。针对当前博士生培养中的学位论文写作问题,他提出,论文的厚度未必就是“国际第一流”的标志。
 
全国高等学校都要向国际第一流进军。什么叫国际第一流,我不大明白。今日阅读一些博士学位论文,感到页数越来越多,从10年前的一般不超过100页向200页迈进。这是不是向国际第一流进军的标志之一呢?我感到迷惑。于是翻阅了一些科技大师的名著。令我惊讶的是,他们的文章一般不长,文章中参考文献很少。爱因斯坦在1905年(即如今的“物理年”)的相对论中提出质能关系式的德文文章共3页,1篇参考文献,并且字体很大;沃森·克里克1953年提出DNA双螺旋结构的英文文章约1页。这两篇文章,分别被公认为物理学划时代的著作和开创分子生物学新时代的著作,应该是国际第一流水平的代表作无疑。读后,我有很多感想:是否应该向他们学习呢?我们博士学位的论文能否压缩到50页左右呢?
 
一己之见,可能是一叶遮目,请各位指教。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高伯龙上
 
2010年6月18日
 
《科学时报》 (2010-6-24 A1 要闻)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读后感言:

验证码: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星链卫星让射电望远镜“失明” 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的十大注意事项
我国卫星数据通信方式迎来重大变革 固体核磁共振新进展!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