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经》在第25章《马太福音》中描述了“一个主人让富有的仆人更富有、让贫穷的仆人更贫穷”的故事,演绎出最原始的“马太效应”。美国科学家罗伯特默顿最早用“马太效应”概括了这样一种社会心理惯性,那就是对已经成名的“显人才”,社会加给他们的荣誉、利益、地位、掌声越来越多,而历经千辛万苦创造出成果但尚未成名的“潜伏人才”却很少有人问津。于是,面对发展太慢、贫困落后等问题,绝大多数人感叹:“人才太少了!”
这种“马太效应”造成了“显人才”的极大疲惫和“潜人才”的巨大浪费。一个科技创新能手出了名,“五一劳动奖章”、“科技带头人”、“新长征突击手”、“三八红旗手”、“精神文明建设标兵”等荣誉接踵而来,蜂拥而至,使“显人才”不得不把主要精力放在各种各样的应酬上,造成其身心的极大疲惫。其实,一个人一项得奖、样样都得奖、年年都得奖、层层都得奖的现象,甚至是各种资金都往一个人身上投的“马太模式”不可取,也不科学。因为一个人在某个方面作出了贡献,并不代表他在其他方面都是杰出的,评价和奖励人才不能乱吹捧,更不可举一反三。曹操曾讲过“吹捧是把人放在炉子上烤,形式上是让你取暖,实质上是要烤死你”(意);鲁迅也曾说过“吹捧可以杀人”。而与此形成鲜明反差的是,一些真正在某方面搞出了发明创造的人却默默无闻、鲜为人知,不被视为是人才。
“人才”一词,早在我国汉代就已出现。《淮南子·齐俗训》中说:“夫先之远见,达视千里,人才之隆也。”人才也有三教九流之分。孔子曾把人分为“庸人、士人、君子、贤人、圣人”五个层次。姑且不说孔子这种划分是否正确,是否有道理,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人是各不相同的,每个人有每个人的长处和短处。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长处本身也具有多重性和相对性,长处和短处之间没有绝对界限,有些看起来虽然是长处,但对一些特定事物来讲,可能又变为短处,有些看起来是短处,但对一些特定事物来说,又可能成为长处。就是说,一个聪明的领导者,对待人才必须讲究策略,在扬其所长、抑其所短的同时,把握住长处与短处相互转化的时机,正确地知人识人,科学地使用人才。
胡锦涛强调:加快建设人才强国,是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重要保证,是确立我国人才竞争比较优势、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战略选择,是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作为一个领导,既要重用“显人才”更要挖掘和激活“潜伏人才”,既要善用人才的长处更要能包容人才的短处。众所周知,春秋五霸之争,很大程度上是“潜人才”之争,孟尝君等“四公子”是挖掘人才的名士,齐桓公从鲁国挖管仲来当国相,齐威王从魏国找孙膑来当军师,秦国从楚国抢来百里奚当上大夫,从卫国引入商鞅搞变法;三国时期,刘备很善于扬人之长,忘人之短,他看中长期“潜伏”于乡野的诸葛亮杰出的军事才能,演出了三顾茅庐的千古美谈,并扬孔明所长,大胜赤壁之战,先得荆州、再得益州,创立了三分天下而居其一的蜀汉基业。刘备对庞统、法正的使用也做到了取长避短,使他们为攻城略地立下了赫赫战功;清代将领扬时斋很善于用人之短,创造了“军中无无用之人的典范”,他把聋子安排在左右当侍者,这样可以避免泄露重要军事机密;派哑巴去传密信,万一被敌人抓住了也问不出情报;指派瘸子去守护炮台,由于行动不便,可使他们坚守阵地;命令瞎子在战前伏地探听敌军动静,他们比正常人听得更远更准。而外国在这方面也有过人之处。美国是从国外挖掘“潜伏人才”中得益最多的国家,据统计,在美国,18%的最杰出的科学家、35%的诺贝尔奖得主、22%的科学院院士都是从世界各国挖掘而来的,这一“挖人”行动引起了联合国的高度关注。这些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三十六行,行行出状元,谁能最大限度地激活和用好“潜伏人才”,谁就能牢牢把握主动权,更快地强盛起来。
“一灯能灭百年暗,一智能除千年愚,一人能顶万人力”。人才的价值是无法估计的,挖掘和激活“潜伏人才”的过程,实质上是发现、培养、使用人才的过程,也是一个人才从无名到扬名的过程。无论是袁隆平、钱学森,还是海森堡,他们都是在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从几十年刻苦钻研的“默默无闻”到作出巨大贡献而“一鸣惊人”的。有人认为,从农业劳动来说,袁隆平顶100万普通农村劳动力,从军事科学技术来讲,钱学森相当于5个师的兵力,海森堡等于10个师的兵力。这种比法虽然不是十分妥当,但却形象地说明,人才的价值无法估量,人才使人类受益无穷,可见,挖掘“潜人才”的意义多么重要而深远。
知识就是价值,人才就是力量。在知识经济新时代,尤其是在危机频发的非常时期,挖掘和激活各类“潜伏人才”显得更为重要而迫切。因为不管是摆脱经济危机、实现回暖发展,还是应对疫情暴发、处置突发事件,归根结底要靠在各行各业默默奉献的各级各类人才。
使用人才特别是挖掘和激活“潜伏人才”是一门很深的艺术。各级领导干部要把握识别、培养、使用“潜伏人才”的客观规律,始终怀有爱才之心、求才之志、育才之能、引才之力、用才之术、容才之量、护才之策和举才之德。作为领导者,在实践中,对待“潜伏人才”问题,要做到给之于事以观其能,任之于职以观其责,遇之于难以观其坚,赴之于战以观其勇,问之于理以观其明,交之于人以观其心,送之于财以观其廉,授之于富以观其俭,让之于好以观其德,身之于众以观其谦。唯有这样,才能以第一时间发现和培养好“潜伏人才”,才能从根本上让各类“潜伏人才”不管在哪个行业哪个岗位都是“英雄有用武之地”,都能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发光发热,干事成事,既能实现自我价值,又能为社会创造巨大价值。(作者系江西省信丰县科技局副局长)
《科学时报》 (2010-6-10 A1 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