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陆琦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10-5-31 9:04:44
选择字号:
我国第21航次大洋科考任务圆满完成
“大洋一号”首次在三大洋新发现五个热液区
 
5月28日,圆满且超额完成我国第21航次大洋科考任务的“大洋一号”船凯旋,这标志着我国第二次环球大洋科学考察圆满结束。“大洋一号”自2009年7月18日于广州启航历时315天,航程约5.33万海里,经历8个航段,调查区域涉及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三大洋。
 
中国大洋第21航次是在国家海洋局和中国大洋协会领导下组织开展的,来自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同济大学和北京大学等国内外29个单位,约216人次参加了航次工作。
 
此次大洋科考开展了深海底多金属硫化物、富钴结壳、多金属结核、深海环境、深海生物基因和深海生物多样性等多项调查工作,是一个高度综合性的大洋调查航次,具有目标区多、空间跨度大、时间长、高新尖设备应用多等特点,并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
 
据此次科考首席科学家之一陶春晖介绍,本航次又为我国新发现了5个热液区(大西洋2个,太平洋2个,印度洋1个),其中在南大西洋海区发现的两个热液区是继我国在印度洋、太平洋发现多金属硫化物后取得的又一重大突破,使我国多金属硫化物的发现扩展到了三大洋。据悉,自2007年大洋19航次我国在西南印度洋发现第一个海底热液区起,经过3年多努力,迄今为止我国已在世界三大洋发现了17个海底热液区,约占世界三大洋30多年来已发现热液区的十分之一。
 
此次科考还有几大亮点:首次在西南印度洋完成大规模海底地震台阵探测调查,开创了我国在大洋中脊开展海底地震探测的先河,填补了在超慢速扩张的西南印度洋中脊海底地震探测的空白;在西南印度洋发现大范围出露的超基性岩,并用拖网和电视抓斗采获大量超基性岩,为研究超慢速洋中脊的地质构造及热液成因提供了宝贵的样品;在海山区和多金属结核合同区成功进行深海声学深拖调查,为研究富钴结壳和多金属结核的小尺度分布规律、控矿机理以及调查区精细地形特征奠定了基础;首次对东经90度海岭和印度洋南赤道流区开展了多学科综合环境调查。
 
我国自主研制的高技术装备在航次调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3500米远程遥控潜水器(ROV)、近底地震探测仪(OBS)、声学深拖系统、铠装光缆深海岩芯钻机和深海生物组合取样器等多种调查设备在航次调查中首次投入使用并全部获得成功。这些设备的成功使用有力地保障了航次任务的顺利完成,展示了我国自主研发大型装备的水平和能力,进一步提升了我国高技术装备的研制能力,也为今后同类装备的研制和使用奠定了坚实基础。
 
《科学时报》 (2010-5-31 A1 要闻)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读后感言:

验证码: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遗传分析追踪潘多森林的进化 团队研制出高性能的蓝光量子点液体激光
宇航员可搭乘小行星前往金星或火星 泡菜等发酵食品真的对肠道有益吗?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