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浦家齐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10-5-14 9:36:22
选择字号:
浦家齐:自主招生正面临挑战
  
高校自主招生每年都在改进,但是行进到今年,似乎已经触及了中学教育所能容忍的底线。不少中学校长认为,大学“各自为政”的考试,不但加重了中学生的负担,而且搅乱了中学教学的正常秩序(姜澎:《当大学教授见到中学校长——老观念再不改,你就out了!》,《文汇报》2010年3月18日)。事实上,面对自主招生纷繁的试题,许多中学已经感到无所适从了。现在所反映出来的中学的无奈,也正是应试教育的无奈。但是从另外一个方面来看,自主招生正走到十字路口,它正面临挑战。自主招生能不能更上一层楼,走向成熟化,而不跌入应试教育的窠臼,人们正拭目以待。
 
自主招生虽然是新事物,但是要警惕穿新鞋走老路。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有前车之鉴的。上海1985年在全国各省市中率先取得了高考命题权(徐敏:《高考“立交桥”该怎么搭?》,《解放日报》2010年3月9日),当年鼎力促成此举的吕型伟同志曾有一系列后续的改革设想,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他的健康状况和离休而功亏一篑,而现在高考的上海卷(以及其他省市卷),早已纳入应试教育的轨道了。
 
熊丙奇教授力主把自主招生挪到统一高考之后,即以统一高考取代现在自主招生的笔试(熊丙奇:《自主招生移至高考后进行有利各方》,《东方早报》2008年12月16日),后来他曾在多个场合重申过这一观点。这个设想,如果推迟到统一高考改革之后,也许是合理的。但是在现阶段,统一高考本身及其所引发的应试教育仍然是一个欲解不能的死结。自主招生作为解决应试教育弊端的一项举措,如果这时候就让它回过头去搭乘统一高考的便车,那就是把才起步的自主招生重新驱回到统一高考的独木桥上去,自主招生刚刚取得的一点成果有可能就此被葬送了。
 
与上述设想相反,当务之急是要尽早地实现自主招生与统一高考完全脱钩,其实这也是高校的期待(丁光宏:《期待自选生免高考》,《解放日报》2010年1月18日)。现在的考生在自主招生“预录取”之后仍然需要参加统一高考,继续坚持这种办法将是不妥的。许多人批评当前的自主招生和统一高考录取标准同质化的问题,其实只要实现了两者的脱钩,在录取标准上就会显示大得多的差异。
 
关于自主招生成本太高和招生工作量太大的问题,今年推出的数校联考肯定是解决的途径之一。联考的规模也许还需扩大很多,但是,如果建立一个全国统一的自主招生考试中心,全国采用同样的试卷和考试办法,甚至实行标准化考试,那就要承受大得多的回归应试教育老路的风险,所以是断不可取的。自主招生的生均成本和工作量无疑要比统一高考高许多倍,而格式化处理虽然是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但是我们一定不能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而不惜重蹈格式化的老路(姜澎:《专家认为高校独立招生考试是权宜之计,重要的是提高学业水平考试精度》,《文汇报》2010年4月8日)。多渠道选拔人才,是自主招生的初衷;而统一考试则是重新收缩高校的自主权。如果经费有限,宁可把自主招生限制在较小的规模,却不应该偏离这个初衷。
 
自主招生触发了大学与高中之间关于教育理念的碰撞。大学批评中学教学死扣教材,束缚了学生的创造力,而中学则批评大学“选拔人才的标准模糊不清”,究竟“大学的特色在哪里”,并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明(唐闻佳、张小叶:《中学教师就高校自主招生回应大学教授——人才选拔怎能“只破不立”?》,《文汇报》2010年3月25日)。据说,如果大学能够明确说明他们是要考微积分,还是线性代数,那么作为中学未必没有能力开出相应的选修课;如果大学以为现在中学开设一百门选修课还不够,那么中学甚至可以考虑开出更多门。这些意见确实反映了现行的中学教育理念的误区,因为问题的微妙偏偏在于并没有人要你用选修课来涵盖考试范围,这正是许多中学校长感觉无所适从的原因。既然自主招生不是面向大多数中学毕业生的,中学教学就没有责任为考生预先准备好应对自主招生所需要的全部知识。要让优秀学生冲刺自主招生,中学首先要做的事情其实只有一件,那就是大幅度地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为他们提供驰骋发展的空间。
 
我们正缺少一种为了自主招生的健康发展而不带偏见的讨论,正缺少招生有关各方充分的沟通。高中作为被招生的一方,中学教师当然是最有发言权的群体之一。大学生的基础要靠中学教育来营造,所以就大学那一方面而论,不应该简单化地否决中学教师的批评。从目前的情况看,彼此给予对方的建设性建议都比较少,更缺少的是关于对方意见虚心的聆听和自身的反省。这不应该是一场谁是谁非的争论,而应该是中学与大学教育实现磨合,共同解开困扰我们多年的教育死结的过程。
 
作为自主招生的高校,必须承认目前的考试和招生办法仍然很不成熟,是大有改进余地的。考试的命题原则需要反复探讨,也应该对具体的试题展开广泛评议。就自主招生而言,试题是否允许超过教育大纲也许不是需要讨论的话题,但显然不能说任何超纲的试题都是合适的。自主招生理应更加注重考生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但是这种考察不应该只体现为试题的难度。特别是,把大学课程所要求的题目拿来让中学生做,恐怕不是正确的导向。
 
自主招生的过程应该为考生提供一个展示才能优势的平台,以此作为是否录取的重要判据。建议设置一场考试,命题不局限于具体课程,考生在20道题中选做3题,答案要有深度和创见。批卷以“不及格”、“及格”和“优秀”三级判分,回答平淡者即使没有大错,也只给“及格”。统一高考主要是通过揭示考生的知识缺陷而实行淘汰,如果自主招生能主要地通过揭示考生的知识优势而给予录取,凭这一点就将使自主招生与统一高考拉开大的距离。这一类考试,至少可以在个别高校先进行试验。
 
北大等高校在自主招生中推出了“校长实名推荐”,对此社会各界提出过不少疑问。现在,自主招生已经结束,我们有理由期待有关高校作出一个答复,让公众了解这“实名制”是不是起到了实效,还存在什么问题以及明年改进的设想。既然称为“实名制”,就不应该是关起门来的一种操作。作为一所负责任的高校,理应对此每年例行发布公告。为了自主招生的健康推进,坚持并提高招生过程的透明度是重要一环,这也正是我们目前所缺少的。
 
自主招生所引发的是新旧两种教育观的讨论,需要中流砥柱的勇气和清醒的头脑,才能把自主招生推向成熟化发展。我们期望由此唤醒基础教育的活力,而要警惕自主招生折回到应试教育的老路上去。
 
(作者为上海大学教授)
 
《科学时报》 (2010-5-14 A3 周末评论)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读后感言:

验证码: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我国卫星数据通信方式迎来重大变革 固体核磁共振新进展!
新生开学,导师:8点要做,3点不要做 3颗火山玻璃珠证明月球1.2亿年前仍活着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