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静文 来源:瞭望东方周刊 发布时间:2010-2-26 15:05:45
选择字号:
丘成桐:学问不是传说

 
数学家很多,著名的数学家也不少,但能获得菲尔茨奖和沃尔夫奖的数学家,截止到目前,全球只有13位,而同时获得克雷福特奖的数学家,全世界只有两人:德利涅、丘成桐。对于刚刚获得沃尔夫奖的丘成桐而言,集这三项数学大奖于一身,再次证明了一件事——丘成桐的学问不是传说。
 
最初想念历史
 
丘的学生、浙江大学数学系教授刘克峰说,“他创造了一个中国人的数学神话,他是一个活着的传奇。” 但有意思的是,进入“美丽的”数学王国,并非丘成桐最初的理想,“其实我当初没想到要念数学,倒想到念历史。 ”因为父亲对于历史文科方面浓厚的兴趣,所以他很自然地对历史有了兴趣。
 
不过学了平面几何之后,看到了推理的有趣,他开始产生了兴趣。加上中学数学老师有趣的教学,丘成桐的兴趣一天天增加。据他自己回忆,中学的时候,基本上同样的一个题目,到物理上教,跟在数学上教,学生的感受就不同。基本上一模一样的题目,在数学上很容易,在考物理的时候可能考不过。基本的原因是物理老师不懂得引导学生。“数学老师跟我们说其实不难,同时也讲一些数学历史上的事情,引起我很大的兴趣。”
 
丘成桐眼中,做学问不是天生的兴趣,需要培养。用他的话说,有的东西还没看到的时候,你怎么知道自己有没有兴趣,因为你还没看到,譬如,你爬山,爬到山上以前,你也想不大清楚究竟这个地方是什么。所以兴趣跟努力也有很大的关系,还没到达的时候兴趣不见得能提得起来,到达以后眼界才慢慢打开。“如何培养做研究的兴趣是门很大的学问,这是一个动力,就是自己对自己要求多少。”
 
培养兴趣需要执著,做学问的过程更需要投入和努力。据说丘成桐攻克卡拉比猜想时,最初想证明这个猜想是错的,但后来发现有问题,调整了方向,转过来证明该猜想是正确的。论证的过程整整花了他四年的时间,在此期间,他每天工作到凌晨。1976年,丘成桐成功地攻克了这道世界数学难题。
 
同一年,他也收获了长达七年的爱情,和来自台湾的物理学家郭友云女士缔结良缘。1969年两人初见,丘成桐曾填词一阕《蝶恋花》:“剑未磨成追旅思,蓦见芳容,笑靥回天地。愿把此情书尺素,结缘今世丹心里。”在该词的小序中写道---“六九年十二月,在柏城图书馆读书,思乡而乍见友云,作词为记。”
 
直言不讳
 
丘成桐的直言快语不仅表现在对爱情的表达上。对于学风,对于教育等,他都有不少直接而辛辣的批评。
 
关于派系之争:“做学问就是做学问,讲派系真的是很可怜的一件事。中国有很多学科完全是一穷二白,可很多人不担心这些,还在假惺惺讲中国数学已经是第一流,领导全世界,这是很可悲的事,就像‘大跃进’的时候讲亩产万斤差不多。”
 
关于高等教育:“大学一个重要目标乃是提出和解决社会需要的问题,而不是社会某些利益集团要求的问题”;“现在的中国大学是由官员和院士管理,整个大学受到他们的管制”;“在国外,一般有终身职位的教授,从基金里拿到的好处不会超过二到三个月薪金,其他都是用在研究方面;而在中国,从基金拿到的好处往往比自己的薪水还要多好多”。
 
关于学问和政治:“一个人的能力有限,不可能把脑袋分两个地方同时做事,学问真的要做得好的话,要‘朝思暮想’,可是如果朝思暮想有一半的功夫在政治上,我想这是基本上做不到的。政治的活动跟赚钱的活动一样,你想静下来,人家不见得想让你静下来。”
 
丘成桐最初在国内舆论界大热是在2005年。
 
那一年的8月,《北京科技报》发表题为《丘成桐:中国目前教育不可能出一流人才》的采访。 报道中,丘指责中学界的腐败,并不点名地称在北大兼职任教的数学家田刚教授涉嫌剽窃。很快,北大给予回击。双方你来我往相互回击辩解数回合,具体结果无语而终,但丘成桐的“北大引进的海外人才大部分是假的”却成为当年舆论引用较多的“名人名言”。
 
希望有更好的学术氛围
 
此番沃尔夫奖的颁奖说明上谈到,除了学术上的成就,丘成桐“之所以在世界范围的数学研究方面有巨大影响,还因为他训练了为数众多的研究生,建立了好几个活跃的数学研究中心”。
 
在国内,丘成桐就建立了好几个数学研究机构:1994年在香港中文大学建立数学研究所;1996年成立中科院数学院晨兴数学中心;2002年建立浙江大学数学中心等。而最新成立的一个研究中心,是2009年12月17日刚挂牌的清华大学数学科学中心,丘成桐担任该中心首任主任。
 
这位和共和国同龄的数学家,获奖无数,荣誉无数(普林斯顿高级研究院的终身教授,哈佛大学教授,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纽约科学院院士、艺术与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意大利科学院外籍院士等),不仅亲自出任这些研究机构的所长或主任,还不取分文报酬,为壮大数学的力量辛苦劳作。
 
在清华大学数学科学中心主任的受聘典礼上,丘成桐表示,中国若想培养出世界一流的数学人才,除了要有最好的老师、最好的学生之外,更重要的还要有最好的学术研究氛围。这至少包含两层含义,其一,领导层面的努力,“希望各级领导支持搞科研,不要给师生太多压力”。其二,学生和教师自身的追求,“学生和老师都能全身心地投入数学研究,每天大家连吃饭的时候都在讨论数学问题”。
 
这也是丘成桐多次强调的“希望有更好的学术氛围”,让大家都能痛痛快快做一场学问,“不受外在因素的干扰,为中国一流数学学科的发展、为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做实事。”
 
更多阅读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读后感言:

验证码: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史上最亮伽马射线暴来自一颗坍缩的恒星 中国天眼揭秘宇宙“随机烟花”
导师:年年审毕业论文,总有这些问题! 科学家发现第一颗拥有永久黑暗面的行星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