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晨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10-2-26 9:24:44
选择字号:
陈宜瑜院士:生态环境保护是一生事业

    当地时间2月18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宜瑜荣获世界自然基金会(WWF)2009年度爱丁堡公爵保护奖。在英国伦敦白金汉宫,爱丁堡公爵菲利普亲王为陈宜瑜颁发证书和爱丁堡公爵环保奖章,以表彰他在中国乃至世界环境保护领域所作出的巨大贡献。WWF主席尤兰德·卡卡巴德瑟女士出席颁奖仪式。

作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陈宜瑜近年来更多的是以科学基金管理者的身份为大家所熟知。而他作为推动中国环境政策的具有远见卓识的倡导者,其中国可持续发展和就地保护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学者身份却渐渐隐入幕后。
 
但是,不管是什么身份,陈宜瑜一直没有停止他在中国生态环境尤其是淡水资源保护方面的研究工作。
 
从白鳍豚研究到CERN完善
 
在其职业生涯的早期,陈宜瑜就牵头开展了对濒危物种白鳍豚的研究工作。“我对白鳍豚的研究始于上世纪70年代初。”在接受《科学时报》记者采访时陈宜瑜回忆道,“1974年1月,长江洪湖段进行航道清淤爆破,炸死了四大一小5头豚类。当时航运局的人也不认识,请我去辨认,才发现都是白鳍豚,还是一家子,其中两头成熟母体都在孕期。”这件事深深地触动了陈宜瑜,他也由此成为国内最早对白鳍豚展开研究的学者。
 
1975年,他的第一篇学术论文发表,论文中使用的样本就来源于上次被炸死的白鳍豚。1978年,在他的主持下,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成立白鳍豚研究组。从此,关于白鳍豚这种濒危生灵的科研工作开始步入轨道。
 
随后,陈宜瑜推动并组织了我国动物多样性研究的开展。他呼吁开展我国淡水渔业结构性调整的研究工作,并运用生态学原理,进行了渔业—环境优化对策分析,在湖北洪湖连续10年开展了一系列科学示范研究,减缓了沼泽化进程,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目前,洪湖的水质已得到显著改善,其资源利用的方式也得到了有效的平衡。
 
在担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期间,陈宜瑜开始参与到组织与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系统长期观测研究网络中。即便是在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后,他仍兼任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科学委员会主任,将相当大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其中。
 
从1988年开始筹建的CERN经过多年的发展壮大,如今已经形成覆盖我国各典型区域和类型、设施比较先进的野外台站网络,为国家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农业发展、减灾防灾、资源利用乃至道路建设和防护(包兰铁路、青藏铁路)等作出了重要贡献,促进了相关学科的发展,培养了一批具有献身精神、吃苦耐劳的高水平人才队伍。
 
为了加强我国野外台站方面的工作,科技部在2005年启动了国家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网络建设,来自各部门的53个生态站成为国家生态系统研究网络成员。
 
陈宜瑜特别指出,CERN以及其他国家生态系统研究网络台站更大的作用,也许要到50年后才能充分表现。下一代科学家将会发现,我们现在所做的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我们记录了全国不同地区同一生态系统和同一地区不同生态系统在人类活动胁迫下如何变化,在经过生态建设以后生态环境又如何变化的过程,这个结果和规律不是一两天、一两年或者五年、十年能够看得到的,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才能看得到。
 
“河流是有生命的”
 
当然,WWF授予陈宜瑜相当于环保界的“奥斯卡奖”的“爱丁堡公爵保护奖”不会仅仅基于以上工作。陈宜瑜多年来一直致力于资源环境保护、流域综合管理和生态系统管理等领域的研究和实践工作,并作出了卓越贡献。他在环境保护事业方面的贡献也得到了国内外科学界和WWF等国际组织的高度评价。
 
“河流是有生命的。”这是陈宜瑜一直坚持的理念。
 
2004年,作为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CCICED,以下简称国合会)流域综合管理课题组中方主席的陈宜瑜和外方主席Smits教授向国务院提交了题为《推动流域综合管理,重建中国生命之河》的报告,指出中国江河流域性生态退化和环境污染问题已经成为影响中国发展的突出问题,呼吁中国政府推动基于生态系统的流域综合管理,恢复江河的生命活力,确保大江大河的健康与流域的可持续发展。
 
陈宜瑜指出,流域一般包括上游、中游、下游、河口等地理单元,涵盖淡水生态系统、陆地生态系统、海洋和海岸带生态系统,水是流域不同的地理单元与生态系统之间联系的最重要纽带,而大河流域也往往是文明的发源地,人类文明史也是人与自然、人与河流相互作用的历史。“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一江水。”这首词生动地描述了流域上下游之间的自然与人文联系。
 
但是长期以来,人们注重开发利用河流的经济功能,忽视河流的生态功能;人们主要采取工程措施来改造自然河流,忘却了采取综合手段,以充分尊重自然规律;人们对河流的管理通常表现为单一部门对单一要素的管理,行政干预常常是解决水冲突的主要手段。为此,人们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以“治水社会”而著称的华夏民族如今却为水所困。
 
为此,陈宜瑜带领国合会流域综合管理课题组研究了草海、赤水河、香溪河、涨渡湖、洞庭湖、鄱阳湖、太湖和长江口等国内案例,并结合澳大利亚墨累—达令河流域、欧洲莱茵河流域、加拿大弗雷泽河流域以及《欧盟水框架指令》等国际流域管理经验和教训,提出了“开展基于生态系统的流域综合管理,重建中国的生命之河”的理念;较为系统地分析了我国面临的流域问题现状,提出了中国开展流域综合管理的目标、原则、基本框架和政策建议,为我国实施促进流域综合管理的战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正是由于这些富有远见而卓有成效的工作让WWF决定将爱丁堡公爵保护奖授予陈宜瑜。WWF全球总干事詹姆斯·利普说:“我们很高兴能将这一荣誉授予陈宜瑜先生,这是对他长期从事自然保护事业,以及他近年来在中国推动流域综合管理和生态系统管理贡献的充分赞誉。”
 
事先毫不知情的陈宜瑜对于此次获奖并不掩饰自己的喜悦之情:“能获得爱丁堡公爵奖,是我本人的一项殊荣,同时也是中国的自然保护事业,以及众多为之作出贡献的人们的一项殊荣。”
 
“作为一个科学家,保护自然是我的责任。在过去的40年,我为保护自然和环境贡献了自己的力量。今后,我还将为中国的生态环境保护事业继续努力,尽我所能。”陈宜瑜说:“这是我一生的事业。”
 
相关链接:
 
“爱丁堡公爵保护奖”最早设立于1970年,当时名为“WWF金牌奖”,1996年更名为现名。每年由WWF颁发给那些为环境保护(野生动植物保护和自然资源保护)领域作出杰出贡献的人士。历届获奖的人士包括吕克·奥夫曼(1998),莱斯特·布朗(1989),诺曼·迈尔斯(1983),盖伊·芒福德(1978)和朱利安·赫胥黎(1970)等。2001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主任委员、著名环境科学家曲格平也获此殊荣。
 
《科学时报》 (2010-2-26 A1 要闻)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读后感言:

验证码: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AI科学家主导虚拟实验室加速医学研究 蒲瓜基因组组装研究获进展
《自然》(20241205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潮汕环线高速京灶大桥主桥完成荷载试验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