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熊丙奇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10-2-23 9:48:11
选择字号:
熊丙奇:捐赠美谈为何引发教育焦虑?
 
近日,耶鲁大学公共事务办公室网站近日发布消息称,美国耶鲁大学校长理查德·莱文教授宣布,耶鲁2002届的中国毕业生张磊已经承诺,将向耶鲁大学管理学院 (SOM)捐赠888.8888万美元。这是到目前为止,耶鲁管理学院毕业生捐赠的最大一笔个人捐款。
 
本来,这应是一个令人振奋的好消息:中国留学生如此“豪捐”世界一流大学,一方面表明留学生学有所成,取得事业的成功,另一方面,这也表明他获得成功之后,努力回报社会、回报教育,有感恩之心、有社会责任心。据报道,他以耶鲁的捐赠基金作为初期投资,以3000万美元开创了高瓴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而如今,他的运营资产已达到25亿美元。张磊自己也说到,“在整个中国,耶鲁也是人们都知晓并且尊重的名校。这也是我想回馈耶鲁大学的原因之一。耶鲁帮助中国的历史已经有100多年了,很多中国领导人都曾在耶鲁受过教育。但在很长一段时间以来,这种互助的关系都是单向的,所以我极想改变这一点。”
 
可是,这一“好事”却在国内引起强烈的舆论反应,有不少网友对其展开人肉搜索,得知张磊当年以某省“高考状元”的身份考入中国人大,毕业之后才出国留学之后,很是不满甚至气愤:“中国辛辛苦苦培养的高才生帮着人家发展。”斥其为“吃里爬外”,而另一些网友则认为留学生豪捐国外大学,是中国教育的耻辱。
 
虽然也有人认为张磊用自己的钱去捐赠,这纯属于个人的私权利——何况他当初的起步资金也来源于耶鲁捐赠基金,而且也呼吁网友用全球化的视角来看待其慈善行为,就如大家看待比尔·盖茨捐赠非洲、捐赠我国教育一样,引张磊为自豪,可是这种声音还是淹没在网友的愤怒,以及对中国教育的焦虑中。
 
这两种情绪都很是耐人寻味。在改革开放30多年后的今天,一些网友居然对国人的捐赠行为表示“愤怒”,从轻里说,这是他们对私权利的严重不尊重,还爱用道德大棒去干涉他人的私人权利;而从重里说,还是小国寡民的心态,如果说对此愤怒是“合理”的,那么外国友人捐赠我国的行为,是不是也是“吃里爬外”呢?总不能别人帮助我们就是有道德,而我们去帮助别人就是“忘恩负义”吧?
 
把网友的这种态度,与最近发生的另一起事件联系在一起,就更令人不解——28岁的中国留学生蒋海松(音)因违规闯入美国新泽西州纽瓦克国际机场安全区域与女友拥吻告别,导致了航站楼关闭六小时,他本人也因此被捕。对于这名“接吻男”,有不少网友认为他“丢了中国人的脸”,有的还进一步追究,可能是他在内地接受的教育,没有养成良好的规则意识。如果按照这种“面子逻辑”、“规则意识”考虑,大方捐款的张磊,是应该获得国内舆论的“好名声”的,因为他这样给耶鲁大学捐款,是很为中国人长脸的。可网友却违背“面子逻辑”,对张磊很愤怒,而且,他们这种以很有道德感的样子去干涉他人的私权利的行为,不也是缺乏规则意识,也是很丢脸的事吗?——为何可以骂别人没有规则意识,可轮到自己,却赋予践踏规则以崇高的道德名义呢?
 
这些网友的面子观、权利观和规则意识令人堪忧。它或许正是张磊没有认为人大改变其一生,却发言感叹耶鲁“改变其一生”的注脚——我国的教育,是否教育引导每个受教育者有正确的是非观、权利观、责任观与规则意识呢?
 
至于由张磊不捐“很差钱”的国内教育,却去捐“不差钱”的世界一流大学而引发的教育焦虑,我更愿意把这视为大家借此表达对现实教育的不满,从基础教育的择校、乱收费、严重的应试教育,到高等教育的行政化、学术不端,教育的公信力严重受损。张磊“豪捐”事件,不过是又撕开教育的“疮疤”,让大家历数近年来的教育丑闻,感叹与世界一流大学全面的差距。或者可以这样说,如果国内教育的美誉度高,张磊把钱捐给谁,根本就不会引起多大的关注。
 
从前年10月起,我国启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规划纲要的制订,过去的一年中,公众对这一纲要的期待极高,仅在去年教育部第一次公开征求意见时,就提出了200万条意见,但是,一年过后,教改究竟怎样改还未有消息,倒是在去年7月间,有大学生发帖述说自己“被就业”;9月间,新评的100位国家教学名师,被曝其中有20位是高校“校座”,10月间,先是武汉大学两位校领导倒在基建腐败中,接着央视总结出教育的八大潜规则;11月间,北大以改革的旗号大张旗鼓推出“中学校长实名推荐”,等结果出来,却承认实为“掐尖”抢生源;12月间,有媒体再次曝光,中国科学院新增的35名院士中,8成是高校或研究机构的现任官员;中国工程院新增的48名院士中,超过85%是现任官员;工程院60岁以下新当选的院士中,均有校长、院长、副院长、董事长等职务;与此同时,广东有传出消息,有中学花130万元建设豪华校门……面对这密集的“教育新闻”,再坚强的心脏也难免焦虑。而任何一点“小刺激”,就会引发无尽的联想——中学可以花130万元建校门,我国的教育哪缺钱(要知道美国很多一流大学的校门很简朴),或者说,教育这么花钱,有哪个敢捐!
 
无论是网友的愤怒,还是焦虑,张磊“豪捐”事件给我们传递的确切信息是,教育的质量不容乐观,教育的差距巨大,我国教育改革已经刻不容缓。这正如温家宝总理在去年9月教师节前夕考察中学教育时所指出的,必须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冲破传统观念和体制的束缚,在办学体制、教学内容、教育方法、评价方式等多方面进行大胆探索和改革,而且需要由大批有真知灼见的教育家来办学。
 
《科学时报》 (2010-2-23 B1 大学周刊)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读后感言:

验证码: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彭慧胜院士团队把“充电宝”做成衣服 缓解肠易激综合征  饮食比服药更有效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史上最亮伽马射线暴来自一颗坍缩的恒星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