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科学时报】2010年高等工程教育高层论坛在北航举行 |
|
“我国工程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正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如何更好地优化完善中国特色高等工程教育体系,如何更好地推动建立高等工程教育与工业界长效的互动合作机制,如何更好地推动科技人才培养改革以及培养造就具有科学基础、人文精神和全球视野的工程科技人才,是需要政府、大学和企业共同探讨的重大课题。”在近日举行的“2010年高等工程教育高层论坛暨第一届工程师培养模式国际研讨会”上,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长怀进鹏如是说。
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此次论坛以工程教育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为主题,设定了大学校长论工程教育、企业家论工程人才需求、国际视野中的工程教育等三方面议题。国务院参事室主任陈进玉、中国工程院常务副院长潘云鹤、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秘书长张晋峰、中国商用飞机公司总经理金壮龙、中国机械工业集团公司董事长任洪斌以及工业和信息化部、教育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等大学校领导分别致辞和作大会主题报告,法国赛峰集团、霍尼韦尔公司等企业高层,以及法国、越南等国的代表也加入论坛,就各国工程师教育模式发展现状以及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工业社会发展不同阶段工程师培养模式的特点、因材施教与因需培养的教育模式的研究、国际通用工程师的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研究、企业实习与学校培养的有机结合、学生跨国的学习交流、教师的跨国交流以及师资队伍的建设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做人第一,修业第二”
“加强和改进高等工程教育怎么说也不过分。”国务院参事室主任陈进玉说,“究竟改什么?我认为,当前最重要、最紧迫的是要端正办学指导思想。根据国家现代化建设和社会进步的要求,确定工科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方法。”陈进玉建议,在学生培养的目标和标准上要做到“做人第一,修业第二”。
“如果学机械的不愿意进车间、学煤炭的不愿意下矿井、学地质的不愿意爬深山、学建筑的不愿意到工地,而且动手能力差,适应能力差,工科院校每年培养的数百万大学毕业生,他们的就业出路在哪里?当前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规模不断扩大同生产一线优秀工程技术人员短缺之间的矛盾如何化解?”陈进玉说,“出路只有一条,就是要彻底改革教育同生产脱节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大学生职业操守的培养,注重动手能力的训练,注重团队精神的熏陶。多一点实干,少一点浮躁;多一点合作,少一点自我;多一点奉献,少一点索取。”
陈进玉还说,空洞式的说教是无济于事的。应该采取针对性更强、实践性更强,能够很好地适应当代青年特点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师长的言传身教、各具特色的校园文化以及政府和企业的政策扶植,都是不可或缺的。
中国工程院院士潘云鹤对工程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也提出建议:加快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强化工程实践训练和案例教育,培养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企业的优秀人才到大学去任教,大学工科教师到企业兼职,大学和企业联合建设实践教育基地。
除了教育环节外,培养学生工程创新能力有两个非常重要的环节:科研和设计。“这两个环节需要彼此补充和衔接,培养学生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的系统能力,工程专业以毕业论文代替毕业设计的做法必须及时纠正。”潘云鹤强调。
以实施“卓越计划”为抓手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张大良指出:“高等工程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规模最大,举足轻重,这也是我们首推高等工程教育改革所考虑的重要的因素之一。”
我国是名副其实的高等工程教育大国。张大良认为,要从高等工程教育大国走向高等工程教育强国,必须认真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和人才规划纲要,以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为抓手,下大功夫、花大力气来加快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创新。
今年6月刚刚启动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目前已有61所高校加入第一批试点,涉及19个专业类别,覆盖了3万多名大学生。张大良表示:“要实施好这个计划,必须完成好以下五项重点任务:创立校企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创新工程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建设高水平工程教育的师资队伍,提升工程教育的国际化水平,制定人才培养标准。”
张大良表示,教育部今后将继续推进高等工程教育改革,一是协调国务院相关部门研究制定激励和约束企业接受大学生实习的政策;二是推动建立国家级、省级、校级大学生试点基地,拟将大学生试点基地分为实习基地、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工程师学院三种类型;三是组织工科各教学指导委员会修改完善60多个专业规范;四是继续推进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推进成立具有社团法人资格的工程教育认证组织,推动我国工程教育认证组织申请加入华盛顿协议;五是落实相关政策,扩大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试点校围。
“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
专家和企业界代表普遍认为,要培养卓越工程师人才,高等学校应该面向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全面建立起基于通识教育、专业教育、综合能力教育和创新教育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把综合教育改革及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作为培养高素质、创新型科技人才的根本途径。通识教育方面加强公共基础类课程建设,不断改进课程体系,使其更加合理、科学,学生选择的空间更大,深化校级核心课改革;在专业教育方面进一步打破专业壁垒,加强学科专业核心课程建设,促进交叉和融合,不断完善课程体系,强化专业核心课程的优势和特色,同时要更加注重校企联合、产学研用结合,共同改革实践教学平台,加强创新与工程实践训练和学生的实习实践训练。
作为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之一,北航进行了一系列探索与实践。学校以实施本科教学质量工程、研究生教育优秀工程为契机,把科学精神、人文素养和工程能力的培养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构建了“英才培养、质量为本、学科交叉、科教互动”的教育格局,实施英才培养行动计划,创新了高等工程学院、中法工程师学院、华罗庚班、知行文科实验班、大型飞机高级人才培训班等高素质人才选拔和培养新模式。
最终,与会代表达成五点共识,简称《北京五条》:一是始终把人才培养放在学校的中心地位;二是不断优化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工程教育体系;三是积极推进工程科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四是努力造就具有科学基础、人文精神和国际化视野的工程科技人才;五是推动建立工程教育与工业界的长效合作机制。
《科学时报》 (2010-12-28 B2 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