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晨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10-11-15 9:56:59
选择字号:
沈文庆院士受访谈国际合作:我们在路上


 


 
参加南海大洋钻探184航次的中外科学家合影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下,中外科学家在实验田开展研究
 
23年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与交流经费由最初的300万元增至2010年的3亿元,增长了100倍,国际合作硕果累累。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NSFC)与德国科学基金会(DFG)建立合作关系22周年、共同组建中德科学中心10周年之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沈文庆院士接受了《科学时报》的采访。
 
“科学无国界,基础研究更是如此,世界范围内研究资源分布的不均衡性促使科学研究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国际合作早已成为科学研究当中的客观需求,并且在基础研究中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沈文庆说。
 
沈文庆说,作为中国政府建立的促进自然科学领域基础研究工作的科学资助机构,基金委必须遵循科学研究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客观需求,积极顺应潮流和形势的发展,为科学家开展富有成效的国际合作创造更有利的机遇和条件;通过国际合作利用国际智力资源,增加知识积累,提高本国综合国力,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有力支撑。
 
正是因为这样,设立伊始,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年度总经费仅为8000万元人民币的情况下,基金委仍拿出300万元用于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可以说,国际合作从一开始就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运行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推进基础研究发展、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提高科学技术实力、实现科技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手段和支撑。
 
23年来,科学基金国际合作与交流经费由最初的300万元增至2010年的3亿元,增长了100倍,国际合作经费的增幅比科学基金总量的增幅还要大。
 
积极推动实质性合作研究
 
沈文庆指出,23年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逐步形成了顺应形势发展、满足科学共同体开展深层次国际合作需求的,以合作交流项目为基础、以合作研究项目为重点,充分吸纳和利用海外资源,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目标,全面扎实地推进科学基金的战略型国际合作的资助体系。目前,基金委已与70多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科技合作协议,形成了中日韩、中日、中美、中德、中加、中芬、中澳、中韩等数十个稳定的双/多边合作研究计划。
 
国际合作与交流有效地加强了基金委与国际基金组织的相互了解,以及对国外基金制的分析和借鉴,成为完善我国基础研究基金制的重要渠道。通过访问交流、与境外基金组织共同举办国际会议等形式举办了一系列与完善基金制有关的重要国际交流活动,学习和借鉴国外基金制的经验,基金委自身也在不断发展与完善。
 
沈文庆告诉记者,随着国际合作资助体系的不断完善,在项目资助方面,基金委的资助重点逐渐向筹划和组织实质性、高水平的合作研究项目,探索战略型合作倾斜。“目前,对于实质性研究项目的资助经费可以达到国际合作总经费的70%。”
 
沈文庆说:“中国科学家通过科学基金国际合作项目的有力支持,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研究,并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在国际学术界产生了重要影响,一些研究成果在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国际合作与交流,还为国内培养了大批青年学者,为全面提升我国基础研究水平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中德双边合作亮点不断
 
基金委一直非常注重与国外科学资助机构建立密切的伙伴联系,开展了广泛而深入的合作与交流。与德国科学基金会(DFG)的交流与合作就是基金委国际合作的一大亮点。
 
“作为德国最大的资助基础科学研究的机构,DFG的资助范围遍及所有科学领域的基础研究,其目标、任务、资助机制、运行模式等均与我们有很大的共性,双方有合作的基础。早在1988年,基金委就和 DFG签署了合作协议,以推动两国科学家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不断深化和扩大双边科学合作关系。随着合作的深入,双方认为有必要组建一个双方共同管理的致力于促进和深化中德科学交流的机构。”沈文庆说。
 
经过深入而具体的谈判,1995年11月13日,在当时的两国总理的见证下,双方正式签署了建立中德科学基金研究交流中心的协议。2000年,中德科学中心正式启用。这也是第一个且唯一一个涉外的科学基金组织。
 
成立10年来,中德双方共对中心投入经费近3亿元人民币,资助项目涵盖双边研讨会、短期讲习班、合作项目、中德合作研究小组、仪器设备配套、中德科学展览会及出版物等多种类型,有14000多名中德科学家获得过资助。目前,中心已成为双方合作与交流的重要窗口,科技合作的主渠道之一,也成为中德高校和科研单位开展合作研究和交流的重要平台。
 
沈文庆笑道:“现在德国科学家都说,如果到北京不来中德科学中心看看,就等于没到过北京。而基金委和DFG也都将与对方的合作看做是各自国际合作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着互利友好的原则,逐步发展成为战略合作伙伴。”
 
不仅仅是德国,基金委与美国、英国、日本、韩国等国家的相关基金组织都建立了紧密的交流和合作机制。
 
期待国际科学界的中国话语权
 
当前,全人类都越来越被一些全球性科学问题困扰,如气候变化、传染性疾病、生物多样性、能源资源等,成为各国政府和科技界共同关注的焦点。宏大、复杂且投入巨大的科研项目已远远超出一个国家的能力,开展国际合作已成为实施大科学项目的内在要求。与此同时,参与大科学项目也成为各参与国提升本国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沈文庆说:“为适应当今科学挑战,基础研究日益需要全世界杰出人才共同努力,基础研究国际化发展的趋势更加凸显。现在的跨国界、国际性的大科研计划、大科研装置的建立等,无不体现国际合作的作用和成果。各国政府和有关资助机构在推动和支持基础研究的国际合作中正发挥愈来愈大的主导作用。”
 
“近年来,我国整体的科技实力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国际合作与交流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是,作为一个缺乏现代科学传统的国家,我们追赶者的身份并没有改变,要实现以科学技术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目标还需努力。”沈文庆继续说道。
 
“国际合作,我们还正在路上。今后,我们还需要广泛地、战略性地开展国际合作。要努力实现在某些科研领域起到引领作用,取得一些重大科学发现,在国际科学界真正拥有自己的话语权,并且要争取成为国际合作领域的规则制定者,在未来的国际科学界承担起我们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和义务。”
 
为此,“十二五”期间,基金委将在继续实行原始创新战略、创新人才战略、创新环境战略和卓越管理战略的同时,实施国际开放合作战略,加大对来华外国学者的支持力度。在国家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总体框架和科技外交方针指导下,围绕科学基金发展规划,准确把握科学基金国际合作工作的定位,坚持“平等合作、互利双赢、立足前沿、着眼长远、突出重点、注重实效”的原则,加强国别政策调研和顶层设计,在资助科学家开展广泛而富有成效的国际合作方面发挥引领作用。
 
《科学时报》 (2010-11-15 A4 科学基金)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读后感言:

验证码: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中国超重元素研究加速器装置刷新纪录 彩色油菜花又添7色!总花色达70种
考研复试,导师心仪这样的学生! 地球刚刚经历最热2月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