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我国计算数学学科奠基人徐献瑜辞世 |
1910年7月16日—2010年10月23日,享年100岁 |
写下了“再见”,签名“徐献瑜”,之后没多久,这位被称为“我国计算数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的老人,就告别了人世,享年100岁。
北京万安公墓,
徐献瑜和夫人的白色大理石墓碑上,刻着一行数学公式,那是他当年在美国写的博士论文中证明的;墓碑下方刻着五线谱音符。他的夫人韩德常是儿歌《摇啊摇》的作曲人,如今,两人都安睡在这里。
10月23日,徐献瑜享年100岁去世的消息,在年轻人活跃的“人人网”和“微博”上被传递着,引发了“名师无名”的讨论。知情者在微博上说:“王选那一代巨人,都是徐老先生的门生。”很少有人知道,今天中国计算机科学和互联网发展的背后,有他和他的几代弟子的贡献。
徐献瑜教授的一生,和很多个“中国第一”相连:1938年,他是美国圣路易华盛顿大学第一个获博士头衔的中国人;1956年,他在苏联编出了中国人写的第一个电子计算机程序。
10月24日,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发布讣告,介绍徐献瑜是“我国计算数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是我国第一个计算数学学科和我国第一个国家级计算中心的创建者之一,也是我国第一个‘数学软件库’研制和建立的主持人。”
徐献瑜先生于1910年7月16日出生于浙江吴兴(今湖州),1928年,被保送苏州东吴大学,同级校友有费孝通等。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东吴大学停课,他与杨绛等5人结伴到北平燕京大学寄读,1934年获燕京大学物理学硕士学位。1936年8月,徐献瑜在美国圣路易华盛顿大学读博,1938年获博士学位。1939年8月,他辞去国外教职回国后返燕京大学,被聘为数学系代主任,最后成为燕京大学的最后一任数学系主任,直到1952年燕京大学并入北大。
1955年,他受命创建计算数学和计算技术新学科,组建了中国第一个计算数学教研室并任主任,年过半百的他开始学术转型,当时,许多学者连计算机都没有见过。1956年他参加周恩来总理领导制定的“我国科学发展12年规划”中“计算技术建立”的规划工作,并参与筹组中科院计算所。
已故的王选院士曾回忆,1960年,和徐先生一起到738厂搞技术革新,和100多人住在一起。厂领导感慨:“北大年过半百的教授也睡在仓库地板上。”
1985年他主持建成了我国第一个数学软件库(STYR)项目,该软件库可适应科技、工程、经管等各领域的计算需要。原北大数力系支书林建祥说:“徐先生解决的数学问题很多,国家大规模建设许多工程中的科学尖端问题,徐先生都参与计算。”
中科院院士杨芙清对记者说:“我是徐先生第一个计算数学的学生,他写出第一个程序的这段经历,我也是近年才知道。‘文革’中,有人说,徐献瑜不会用计算机,先生听到后笑笑,什么都不说。我的心目中,先生的形象是淡定从容,高洁睿智,从不大肆宣扬。”
早年,北平解放前,面对出国的规劝,徐献瑜表示不想“逃难”。1969至1971年期间,他被下放到江西鲤鱼洲“五七”干校种田养鸡,全家8人分散在8个地方,北京只剩下刚满10岁的幼女看家。当时徐献瑜的日记,女儿看过的评价是:“满纸鸡事,父亲超脱与达观的态度跃然纸上。”
改革开放后,有人想赴美留学,拎着点心来,想让徐献瑜在推荐信上签名。他很不给人面子地说:“写推荐信需要实事求是。我不了解你,不能写,更不能随便签名。”
“如今,徐先生奠基的计算数学已在中国发展成很多学科,根深叶茂。”杨芙清院士说,“他创一个方向,然后交给了年轻人。”
杨芙清说:“我们要传承徐先生的学风:淡泊名利,从国家的需要出发;潜心研究,真正拿出科学成果,造福于人民。”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