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雷宇 杨芳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发布时间:2009-9-11 15:14:49
选择字号:
女性科技工作者比例超过1/3,但在高端人才中所占比例只有5%左右
中青报:女高考状元频出 为何女科学家比例却越来越低
 
教育部原副部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韦钰急切盼望更多年轻人来接自己的班。
 
韦钰曾经做过欧莱雅女性科技工作者奖项的评委,迄今为止,中国只有两人获得过这个被称为女性诺贝尔奖的奖项,其中一个来自香港,另外一个来自中科院物理所,年龄比韦钰还大。
 
“但后来,我再也不去了,因为根本没有竞争力。”韦钰说,这个奖项要求每人拿出至少5篇研究论文,国外女科学家拿出来的都是《自然》和《科学》上的文章,但国内“男的拿出来都不容易,差得比较远”。
 
我国女性高层科学家的老龄化趋势让韦钰有种危机感,“我想一个国家科学界没有女性的声音,绝不是国家进步的表现。”
 
近年来很少接受采访的韦钰,这次少见地安排了媒体专访,而且一谈就是1个小时。身为卫生部部长陈竺的夫人,中国工程院院士陈赛娟一向很低调,但这次主动站出来发言。数十位女科学家从全国各地赶到山城重庆,只为一次不过半个小时的发言。
 
能够激起她们兴趣的,其实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为什么女性参与高端科学越来越难,为什么中国女科学家比例越来越低?
 
9月9日,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女科学家高层论坛上,数十位专家就女性高层创新人才的成长展开讨论。
 
女性在科技界没有撑起半边天
 
两组数据让与会专家惊心。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教育部原副部长吴启迪披露,200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男性140万,女性116万;2008年男生毕业282万,女生278万。2004年到2008年,男女生就业率都在80%左右,女生就业率并不比男生低。
 
改革开放以来,接受高等教育的女性数量显著增多,女性已经成为中国科技工作者队伍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据测算,截至2007年底,中国科技人力资源中,女性达到1970余万,占科技人力资源总量的38%。到2008年,在校女硕士研究生达到144217名,占在校硕士研究生的46.2%。然而,科技高层人才中女性却极度匮乏。
 
中国科协荣誉委员、中国科协原副主席刘恕介绍,尽管女性科技工作者比例超过1/3,但是在科技活动中并不具备与其数量相同的地位,从而导致我国科技界存在女性“高位缺席”现象,人们通常认为女性科技人员处在科技人员“金字塔”的最底层。
 
数据显示,在两院院士中,女性所占比例只有5%;973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的175位首席科学家中,女性只有8人,占4.6%;“长江学者”中,女性占3.9%;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奖者中,女性占8.4%。“所有高端数据比例都在5%左右。”
 
科技部发展计划司副司长刘玉兰则感慨,自己曾经供职科技部“863”处,多年来的统计显示,国家863计划专家组成员中,没有一位女性。
 
“两相比较显示出一个现实状况:女性在科技界没有撑起半边天。”
 
对女性而言,25岁~35岁是个坎儿
 
“家庭事业两难全!”论坛上,中国科协原副主席刘恕感叹。
 
刘恕在报告中引用《上海女工程师群体调查报告》的一组数据:有65%的女工程师认为,家庭事业两难全,只有35%的女工程师认为家庭事业可兼顾。困扰女性事业的因素依次是:子女教育、事业发展和经济收入。
 
“因为生理原因,女性要生育哺乳,所以事业周期必定有波谷。”教育部原副部长吴启迪说,根据调查,女性最困难的时期为25~35岁。此时女性虽正值青春年华,却不得不为家庭和子女作牺牲。科研和事业的黄金时期,女性落后于男性,导致许多女科学家“大器晚成”。
 
在吴启迪看来,“这段时间会影响女性的成长,所以她们往往会在年龄比较大一点才开始发力。但是我们国家一大堆的人才计划都跟年龄有关,很多项目对于年龄限制就是一刀切,这让很多有望成为女科学家的苗子给废了。”
 
生了孩子的女人,是否就得与事业告别呢?论坛上,两位女科学家用自身经历给出了最好的答案:杰出青年科学家刘芝华30多岁读博士时才生孩子,孩子半岁就回国,事业开始起步。973计划中8位女首席科学家之一东秀珠也是在30多岁的时候才出国读博士,当时孩子都4岁了。
 
刘恕手中的一个数据也支持了吴启迪的判断。研究表明,在获得科技奖的女性中,45岁以上的占绝大多数。“事实上很多女性会在45岁以后迎来第二个春天。”
 
刘恕建议国家在制定政策时要考虑到女性工作者的生育情况,要给予关心和照顾,法律政策的照顾和关心是女性科技工作者取得成果的保证。
 
女性自己都不尊重自己,肯定不会有所发展
 
一个现象让刘芝华感慨良多,与女科学家的交流中,大多有这样的经历和感受:认为考试时我肯定能比男生考得好,而且事实也是如此,但她内心还是认为自己不如这个男生。
 
“以前我们一直在找借口,我成绩可能比他们好,那是因为我听话,但我们的创造力是不够的。”事实上,科学家的研究分析早已表明,就创造力而言,女性甚至比男性稍微高一点。
 
“这说明很多女性的才能被淹没的原因跟心理状况有关。”
 
刘芝华介绍,自己所在的实验室有不少研究生,总体感觉就是,女生过来都不错,然而男生两极分化特别严重。最近几年里,只有一个特别好的男生,其余几个男生一塌糊涂。
 
在刘芝华看来,大部分女孩子有韧性,观察力、想象力都不错,考虑问题周到;同时,女性擅长合作,男性则过于想表现自己。
 
“在中国,男尊女卑毕竟不是一天形成的,但女性自己怎么想,自己是不是也有男尊女卑的思想这很关键,女性如果自己都不尊重自己,那她肯定不会有所发展。”论坛上,74岁的中国科学院院士马瑾告诫。
 
她特别给年轻女科技工作者开出“药方”:科学研究其实是很有趣的,只要你有好奇心,什么时候学习和努力都不晚,即使已经生了孩子。“只要赶走了脑子里的‘男尊女卑’,又有好奇心,肯坚持,巾帼就会超过须眉。”
 
论坛上众多的专家不约而同提到一个概念,“科研兴趣”。
 
“培养高端女科学家要从娃娃抓起!”马瑾指出,青少年时期生长的氛围和周围的环境对他的影响非常大。让女性从青少年的时候能够感觉到探索是一种乐趣,是一件美好的事情,今后她才会自觉地投入。
 
刘芝华至今记得,几年前的一次青年杰出科学家的颁奖大会上,主持人对每一个获奖者问起同一句话,“面对这么枯燥的研究工作,你是怎么熬过来的,挺过来的?”
 
当时旁边就有一位女院士马上反驳说,“谁说做研究是枯燥的,我特别有兴趣。”
 
刘芝华用了一个词“兴趣盎然”来形容这种感觉。“你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其实真的是很快乐的,这种内心的快乐感是其他物质不能取代的。”
 
更多阅读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查看所有评论
SSI ļʱ
 
读后感言: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中国超重元素研究加速器装置刷新纪录 彩色油菜花又添7色!总花色达70种
考研复试,导师心仪这样的学生! 地球刚刚经历最热2月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