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度“国家图书馆文津读者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主任何传启研究员在上世纪80年代就拥有了一张中国国家图书馆的借阅证,他与国家图书馆的联系从那时就已建立。但是作为著名现代化研究专家的他似乎更愿意谈谈中国的现代化研究与国家图书馆的难解缘分。
“我是从1998年开始现代化研究的,到国家图书馆查询借阅现代化方面的图书资料是家常便饭。我们研究的对象是从1700年到目前的世界现代化进程,大约是300多年的历史进程,并展望未来100年世界现代化的走向;我们分析的国家是2000年人口超过100万的131个国家。这种世界范围的国际比较研究,必须有系统、科学的统计数据。而我们在现代化研究之初,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如何去获得世界范围的可以比较的统计数据。”何传启说,在查阅了很多资料以后,终于在国家图书馆找到了他所需要的东西。
为现代化研究提供有力支撑
“我们要关注各个领域的现代化研究的最新进展,地区现代化、经济现代化、社会现代化、生态现代化、国际现代化、文化现代化……在这些不同的领域,我们既要了解历史上的经典专著和论文,也要查查最近几年内世界上在这个领域有哪些新的观点、新的进展。相对而言,国家图书馆的这些信息是最齐全的,对我们的帮助也是最大的。”何传启认为,国家图书馆里有3个部门给了他们最大的支持和帮助。
第一个是国际组织与外国政府出版物阅览室。该阅览室收集了联合国统计年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统计年鉴、世界银行的统计资料,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还有一些其他组织成员国的统计资料。这些统计资料是国际研究机构和国际组织采集的世界范围的统计资料,相对比较权威、比较全面,这就为现代化研究中的国际比较提供了大量的统计数据。“所以,如果没有国家图书馆收藏的世界各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统计资料,我们的现代化研究是很难开展的。”何传启说,“在起步阶段,我们的工作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国家图书馆的资料收藏之上的,这是国家图书馆对我们的一个相当大的支持。”
而国家图书馆的中国年鉴阅览室则收集了国内各个部门、各个省市的统计年鉴。这为何传启和他的现代化研究小组比较全国34个地区和不同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数字支撑,为研究中国国内的现代化进程提供了第一手数据。他们每年都要到国家图书馆查阅这些统计资料,采集数据。
外文资料阅览室收集了国外现代化研究的经典专著,且其中许多著作是在其他地方找不到的。国外的现代化研究的最新图书,在这里也能很快看到。这些现代化研究的进展会给他们一些启发,同时避免他们作重复性的研究。
何传启说:“从一个研究者的角度来看,国家图书馆确实是国家的一个知识库,可以为研究人员提供巨大的帮助。我在进行现代化研究的前几年,基本上每年都在国家图书馆待上将近一个月的时间去广泛查阅资料。这些为我们的现代化研究提供观念的支撑和数据的支撑。如果没有国家图书馆,我们的现代化研究是难以为继的。从这个角度讲,它的作用确实需要得到充分肯定。所以我始终对国图怀有感激之心。”
知识分子的精神家园
国家图书馆的服务也让何传启赞不绝口:“有些资料我们不是很熟,就请国家图书馆的工作人员给我们提供咨询和帮助,他们也非常热情。特别是国际组织资料阅览室的工作人员,当我们只能提供一些主题词等不完整信息的时候,他们都会根据工作经验很快找到我们需要的资料,并且会向我们推荐,这种帮助是非常好的。”他还说起以前他刚到国图查资料的时候,工作人员都以为他是中国社科院的,他总要跟他们解释一番,为什么搞自然科学的人会来做这个。他会告诉他们,现代化研究已经从过去那种单纯的历史学、社会学研究模式,变为一个从创新到新科技、新经济、新社会、新现代化这么一个系统研究模式,是多学科的交叉综合研究;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握住新现代化的本质。
国家图书馆的信息检测系统很方便,何传启常常在家里上网,把要找的书检索好了,从网上把订单发过去,到国图以后就能很快借到书。这样既节省了研究时间,也加快了他们的研究进度。
“国家图书馆确实发挥了作为一个国家知识库的作用。她作为我们研究者和普通读者的精神园地、知识分子的精神家园,对中国的发展、对中国的现代化确实发挥了重要作用。”作为国家图书馆的老读者,何传启对信息时代的国家图书馆提出了自己的希望:“今年是国家图书馆成立100周年,现在的国图跟100年前已经不一样了。数字化信息化的发展,对国图的功能和定位提出了新的挑战。国家图书馆需要寻求在知识社会信息时代新的发展模式。电子出版普及以后,正式实现三网合一,网上图书馆就会大量涌现,在这种背景下,国家图书馆除了有历史资料的优势以外,在新的媒体中优势在哪里?新的定位是什么?我想,一方面要挖掘和运用历史的沉淀,但同时也要思考在信息时代国家图书馆新的职能、定位和新的服务模式。”
《科学时报》 (2009-9-1 A1 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