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有些人把改革高考的目标锁定在改革“一考定终身”。有记者在报道中说:“‘一考定终身’是我国高考制度的鲜明特征,也是其广受诟病的突出弊端。”其实,“一考”有丰富的内涵,包括高考制度、高考内容、高考办法。笼统地认为特征就是突出的弊端,自然不得要领,也抓不住要害。
从总体而言,“一考定终身”固然有其不完善的地方,但作为选拔性标准,它还是最大限度地体现了公正、公平。正如体育比赛一样,一号种子选手,总体评价是第一,但不等于就是世界冠军,世界冠军还要看比赛结果,这和有竞争性的高考原理是一样的。从30年乃至更长时间来考察,高考总体还是反映了不同学生群体的基本水平。有高材生考上一般学校的,那是没有正常发挥,但上了一般学校以后仍然能够脱颖而出,也使一般学校涌现出一大批优秀人才(当然也有学校的培养)。这就是高考的魅力,挫折会使强者越挫越勇,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平衡了学校之间学生起点的差距。不善于学习或者学习能力差的人,不大可能在高考中突然冒尖,也就上不了高水平的大学,就像运动场上总有淘汰者一样。有的人虽然学习能力不强,但实践能力很强,可以上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大学,上高职院校,今后成为第一线的技术工作人员,社会同样需要这样的人才。
如果不“一考定终身”,那么应该几考定终身呢?两考、三考,还是N次考试?有人说,“高考的最终方向是多考多取”。最终方向可以探索,但目前不行。我国每年有数百万考生,有相当一部分在西部、在农村。他们中有一部分人家庭经济情况并不好,有的甚至很困难,除了国家统一组织的地方考试,他们没有经济能力周游全国去参加多次考试、参加单独招生、参加面试。就是有能力参加的人,也千万不能用多次考试去折腾他们。艺术类的考试前几年不是尝试过了吗?学生背着画夹,四处奔波考试,机会是多了,钱也没少花,搞得精疲力尽。对大多数学生来讲,发挥的水平没有太大的悬殊,最后还是统一到由省组织的一次艺术类统考。要几百万学生多次参加考试,那不又要形成一个全国性的运输高峰。多次机会、多次考试,在目前我国是实在行不通的。
由单一考试向多元评价转变,这是一个“理想”的模式。“高考成绩+学业水平测试+综合评价”是一个难以操作的模糊的评价体系。学业水平测试作为高中学生素质教育的导向和要求可以推行,但与高考录取挂钩,只会增加学生的负担而无助于学生素质的提升。本人在《学业水平测试对学生是雪上加霜》(2009年7月21日《科学时报》)一文中作过比较详细的阐述。综合评价是难以操作的模糊概念。在考试、加分等相对明确的规定中,尚且有人作弊、作假,“综合评价”会有多少真实的意义呢?有很多教育界人士认为“非不为也,是不能也”。其实,想用多元评价来代替一元的选拔,是很难行得通的。考试的本质是对教育对象进行数量化的事实判断;教育评价是对教育对象总体素质的基本判断。考试是客观判断,是学生综合素质的具体展示;评价是模糊判断,是对学生的综合印象。两者有联系,也有区别。在教育资源和人的观念还没有达到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学校、学校可以自由选择学生的状况下,事实判断比较客观公平,模糊判断容易出现判断的走样。正如体育比赛中的一号种子选手,只有在比赛中击败所有的对手,才是第一名,一号种子只是对过去的基本判断,第一名才是令大多数人心服口服的事实判断。在目前的中国教育现状及社会运行体制、机制的作用下,教育评价不宜也无法代替考试的事实判断。
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戴家干撰文说:“目前情况下,高考仍然是科学、规范、合理、公平、安全、高效的人才选拔制度,这是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总结得出的结论。”在教育部考试中心、《中国青年报》联合进行的“纪念恢复高考30年大型公众调查”中,95.7%的受访者对现行的高考给予了充分肯定,同时,92%的人提出高考必须进行改革和完善。(参考戴家干《考试改革之路——学习十七大精神对推进高考制度改革的理性思考》)高考必须进行改革和完善,但目前的目标不应该是“一考定终身”。(作者系江苏大学原党委副书记)
《科学时报》 (2009-8-17 A1 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