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雷宇 叶铁桥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发布时间:2009-7-3 9:35:26
选择字号:
郑州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被指评职称造假
 
6月29日,某门户网站上的一篇博客文章把45岁的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主管教学的副院长、教授贾士秋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这篇《比剽客还牛的是什么?请看这个教授职称评审表》的博客文章,直指女教师贾士秋在2006年正教授职称评定中所提交的学术著作有造假嫌疑。
 
2007年12月14日,郑州大学教师系列高级职务评审委员会经评审通过教授59人,贾士秋作为新闻传播学唯一一人入选,排名第18位。
 
申报表信息有诸多疑点
 
博客文章的作者介绍,无意中看到一份2006年的郑州大学教授职称评审申报表,“在这个十分严肃的高级职称评审表里”发现了许多“雷人”的信息,如身份证号码与年龄的不一致等。博客作者在文后还将3张申报正教授职称的材料扫描件附在了文后,供读者自行比较。
 
根据作者的提示,中国青年报记者展开了调查,结果发现,该表格的信息确实有诸多疑点。
 
首先是申请人的年龄和身份证号码不一致的问题。记者注意到,表格中,身份证号码为4101026309×××××,按照旧版身份证的组成规律,第七、第八位数为出生年份,第九、第十位数字为出生月份,按常理推断,贾士秋出生年月应为1963年9月,但申报表的“出生年月”一栏填写的却是1964年9月。
 
其次,表格中的“任职以来发表出版的代表性著作”一栏中,要求填写的内容是申报人任现职以来发表出版的本专业代表性著作。记者注意到,填表人该栏所填写的是“《新闻发言人制度研究丛书》”,下面包括3本书,其中“《新闻发言人制度导论》”后注明的是“独著”。“何时何刊物(刊号)发表”一栏中,显示的信息是“2005.1华夏出版社(ISBN 7-5080-015-652/3/4)”,“名次、字数”一栏中,显示的信息是“主编75万字,独著256千字”。
 
博文作者声称,曾以购书为名向华夏出版社读者服务部查询,无果,后跟该社总编室联系,总编室一位姓张的女士在电话中称,此书书号中“5080”确系华夏出版社的编号,但随后“015-652/3/4”不仅编号规则不符,该社也从来没有用过这些号码。在该出版社网站BBS上一则要购买该套丛书的留言后面,也有出版社的回复:“我社没有此书。”
 
博文作者据此认为,这种行为可能涉嫌伪造学术成果。
 
记者致电华夏出版社总编室,一位接电话的女士按照记者的要求,在该社数据库中搜索了《新闻发言人制度导论》这本书,她很明确地告诉记者,数据库中肯定没有这本书。随后,她又以“新闻”为关键词进行搜索,也没发现《新闻发言人制度导论》这本书。
 
记者进一步查询后意外发现,与博客文章中被指“无中生有”的专著《新闻发言人制度导论》,还有另外一人声称也是该书的作者,作者名叫孙聚成,资料显示其为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博士,现供职于某杂志社。
 
孙聚成向中国青年报记者表示,《新闻发言人制度导论》是自己的个人学术专著,2005年在华夏出版社公开出版,但是印量很小,后来专门进行了扩充,出了一本《新闻发言人与新闻发布实务》,100万字,印量超过了1万册。
 
孙聚成说,自己在中国人民大学求学时,贾士秋还是自己的师妹,彼此很熟悉。至于为什么该书会成为别人申报表中的学术专著,而且是独著,“那我就不太清楚了”。
 
博文作者写道,有知情人认为,有的大学老师,到了该评职称的时候,苦于没有著作,就找印刷厂,出高价印刷自己胡编乱造的“书”,这些书的印刷质量和正规出版物一样,有书号,有出版社,反正只要是正规书有的,它都有。只是,这个书号往往是自己编造的,出版社一定是正规的。反正职称评审时,只要给出两三本样书就可以了,那些评审委员也不去查这些书的真假。这样,教授的职称就可以到手了。而这些所谓的学术“著作”,永远只有那么几本,只有作者本人才有,只有在评审现场和科研成果登记时可以看到,之后,就完成使命,永远消失了。
 
两篇论文值得怀疑
 
博文作者还提示,申报人的其他学术成果可能也存在问题。
 
记者通过查询“中国知网”等论文库后发现,申报表中确实有两篇论文值得怀疑。
 
如论文《试论“宽带”对传播的影响》,“何时何刊物(刊号)发表”一栏中显示的信息是“2004.1《北京理工大学学报》CN114083/c”,但记者发现,该论文确实存在,作者却是“付玉辉”,资料显示,作者2003年投稿时,身份也是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
 
此外,申报表中的《主持人心中当有法》一文涉嫌一稿多投,评审表中的刊物出处为1996年10月的《新闻战线》,而与这篇论文几乎完全雷同的论文在1996年9月的《声屏世界》上也发表了。
 
另外,让记者诧异的是这些论文中,有多篇论文署名为“贾世秋”,而不是申报表中的“贾士秋”。
 
记者在该院内部通讯录上,也看到署名为“贾世秋”,但“贾士秋”的署名也普遍见于该校公布高级职务评审结果及学生论文指导教师栏等材料中。
 
经进一步查询,记者发现,贾士秋先后在郑州大学取得学士、硕士学位。2003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师从成美教授学习新闻理论,获新闻学博士学位。2004年赴美国纽约大学作高级访问学者一年。1998年入选“河南省优秀教师”,2002年入选“河南省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2006年入选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
 
对其研究成果有着这样的介绍:先后出版《广播学论》、《新闻发布理论与实务(上、下卷)》等专著,主编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节目主持人通论》,参编《应用广播学》、《中外广播作品评析》和《广播新闻与电视新闻》等国家级通用教材;独立发表相关学术论文30篇,其中权威期刊、核心期刊共计15篇。
 
但这些作品,都没有出现在这个正高职称评审表中。
 
当事人不方便回答记者的问题
 
7月1日,中国青年报记者辗转联系上了贾士秋。她表示她需要在有关部门的指导下来回应媒体的采访。
 
记者问:“那个申报表是不是您的,那本书是不是您的著作,这应该是个很简单的问题。”
 
贾士秋说:“这个说起来时间比较久,我们学校有专门的发言人,我不方便就这个事情来单个地回答你的一个问题。”
 
记者问:“孙聚成在其个人专著中也列了这本书?”
 
贾士秋说:“对,我们是同学……”
 
记者问:“那您也列了这本书?”
 
贾士秋说:“我们是在一个系列里头的。有关的问题,在我们学校允许我面对媒体的时候,我会给你一个满意的答复……我在学校,正在开会,校长组织的会也正在说这个。”
 
记者问:“您那有这本书吗?我们去看看这本书,好吗?”
 
贾士秋说:“如果你要来学校的话,由学校统一安排。需要看的话,学校会给你看。”
 
7月2日上午,记者来到郑州大学,先去了新闻与传播学院,学院党总支书记焦世军介绍说,贾士秋老师没有到院里来,他随后与贾电话联系,但无人接听。焦世军说,自己到新闻学院才一个月,对于网上的质疑情况还不清楚,目前学院也没有接到校方相关部门的通知。
 
郑州大学一位负责此事件接待的人士则表示,学校对此事已经展开调查,鉴于调查还在进行中,需要等调查结果出来后再介绍相关情况。对于记者查看申报材料的请求,也没有获得这位负责人的同意。
 
7月2日一整天,记者多次拨打贾士秋的手机,均无人接听。晚上7时,记者再次登录上述博客文章,发现这一网页已经无法打开。
 
相关专题:聚焦论文造假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查看所有评论
SSI ļʱ
 
读后感言: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大规模基因研究重绘开花植物的生命之树 彭慧胜院士团队把“充电宝”做成衣服
缓解肠易激综合征  饮食比服药更有效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