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 医药健康 基础科学 工程技术 信息科学 资源环境 前沿交叉 政策管理
 
作者:王长乐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09-4-24 8:57:51
王长乐:自己申请做教学名师……
目前高校中申报教学名师的活动,是一种典型的行政性规划活动
 
如今的大学,真是个出新闻的地方。这不,一则申报教学名师的通知,就使笔者半天回不过神来。教学名师,由自己申报?这些概念连在一起,总让人有一种怪怪的感觉。因为凡是填表申请教学名师的人,就是觉得自己达到了名师的条件,具备了教学名师的资格。自己认为自己就是教学名师,这从哪个角度想都有些滑稽。自己给自己要荣誉,怎么看都不像大学教师应该做的事。
 
名师,就是有名的教授或教师。在我们这个教育历史悠久的国家,教育名师真可谓是群星灿烂、车载斗量。远的有创造了“有教无类”、“教学相长”教育思想的孔子,近的有以“三不讲”(古人讲过的不讲、今人讲过的不讲、自己讲过的不讲,只讲最近思考和发现的知识)而享有盛誉的陈寅恪。像“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陶行知,“能讲比英国人还地道的英语、比德国人还地道的德语、比印度人还地道的土语”的赵元任,“有九分证据,决不能做十分学问”的胡适等人,无疑都是令人敬仰、众望所归的名师,也在教育和文化史上留下了不朽的佳话。只是他们的“名”都是人们出于尊敬和佩服而口耳相传“扬”起来的,不是由某级行政机关“任命”的,更不会是首先由自己申请、再由某级行政机构评审出来的。若要他们像今天的教师们一样自己填表申报“教学名师”,我估计他们一定会错愕得背过气去。
 
或许真是自己少见多怪,因为诉诸网络才发现,由教育行政机关命名教学名师早已不是新闻,今年申报抑或要评审的教学名师已经是第五届了。这就是说,按照申报——评审的程序及逻辑,按照评审通知中的每届100名的规模,已经有许多人曾经为自己申请过教学名师,其中有400多人已经为自己申请到了国家级教学名师,也有更多的人为自己申请到了省级或校级教学名师。可能正是因为有这样的前提,所以当笔者将自己的困惑告诉身边的同事时,听者只是漠然一笑,一副见怪不怪的神态。
 
如今的高教体制本质上还只是一种行政化体制,其管理的特点还是习惯于用一种标准规范所有的高校,所以在如今的大学中,“申请——评审”活动已经成为一种近乎日常的工作或现象,研究课题要申请,各种奖项要申请,研究生导师要申请,学科带头人要申请,甚至就连作为教师工作最基本的教学岗位及岗位津贴标准也要先由本人申请,尔后才由“上级”评审确定。而在各种评审活动中,一般都有明确的数字化条件或标准,申请者需要根据“上级”规定的标准“对号入座”。就拿这次关于教学名师申报的条件来说,就有获得过多少项省部级以上奖励、主持过多少项国家级课题、承担过多少门专业主干课程等标准。
 
由于标准是明确的,教师们只需拿自己的情况与文件中规定的条件进行对比,便能确定自己是否符合教学名师的条件,然后决定申报哪个级别的教学名师。所以从这个角度讲,教师们的申报是自然的,就像申报课题、奖项、研究生导师、学科带头人一样。这种做法让人感到困惑的是,难道像教学名师这样的荣誉称号也能由一系列的数字性条件组成吗?也可以按照一种既定的标准自己认定吗?若没有学生和教师们的有口皆碑,一个教师仅仅因为达到了“上级”规定的条件,就可以被命名为教学名师吗?这名师的“名”难道能够通过所谓的专家评审产生吗?
 
评审作为目前高校中的一种日常现象,对纯净的教育风气形成能够产生怎样的影响呢?如果说申请课题、申请研究生导师、申请学术带头人等做法虽然有引导人趋名趋利的成分,但其直接目的毕竟还是为了承担研究和教学工作,在理论上尚能说得过去,况且趋名趋利的意向也不直接和明显。然而,由教师自己申请教学名师,是否就是驱使教师去“争名”呢?联系一些评审活动中存在的“潜规则”现象,以及社会上流行的“跑部钱进”及“公关”风气,令人忧虑这些评审活动到底是有利于高校纯净风气的形成,还是不利于高校纯净风气的形成呢?如果趋名趋利成为大学教师们正常行为的话,那他们拿什么来向学生示范人格修养,能为学生树立什么样的人生榜样呢?
 
另外,如同将研究课题划分为国家级、省部级、地校级的荒唐做法一样,将优秀教师确定为所谓的国家级教学名师、省级教学名师、校级教学名师的做法也令人费解。谁能说得出他们之间的区别?一件本来是由社会自然承认、师生心悦诚服且口耳相传的对教师的评价,非要由教育行政当局按照自己的逻辑来做,其结果的荒诞可以说是自然而然的。这看似平常的现象后面,显然存在着一个荒唐的逻辑——教育行政权力无所不能。
 
显而易见,目前高校中申报教学名师的活动,是一种典型的行政性规划活动,这种活动与真正的教学名师似乎没有什么联系,只是教育行政机构异想天开式的主观愿望罢了。诉诸教育的历史和实践,则可见教学名师是无法规划出来的,名师所具有的品格和影响也是无法规划出来的。试想在这些活动设计的标准中,像束星北那样的才华横溢、学生景仰但行为不拘一格的老师能入选吗?像黄万里那样不顾个人安危为国家利益抗争(一人独自反对三门峡水库建设,并由实践证明是正确的)的老师能入选吗?缺少这种具有高贵品质教师的“教学名师”,在教育界能有什么影响呢?一些高校中的教师和学生都不知道本校“国家级教学名师”是谁的现象,从另一面反映了这种活动的乏意义。
 
事实上,在教育这项许多人自愿投身的神圣事业中,必然有许多教师是将自己所从事的教学工作视为终生的生命追求和精神寄托的,是全身心地投入和为之呕心沥血的。所以,在我国的教育领域中,无论在什么时候,可能都有许多教学名师是实实在在地存在的。只是这些教学名师们是否被人们认识和发现,特别是被本单位的领导所承认,以及他们是否愿意自己申请这种由“上面”命名的教学名师,则是另一回事了。更有甚者,全国高校中的教学名师是否就是“上面”规定的100名,或如文件规定的某个学校1名,某个学校2名,某个学校不能有等,则是大可商榷的。
 
笔者以为,摒弃我国高教传统的行政化办学模式,摒弃标准化、教条性的管理思路,“让懂教育的人来办教育”,由真正的教育家们引导高校培育宁静、纯洁的风气和环境,让真正的教学名师们心情舒畅地工作,自然地发挥他们的作用和影响力,不要没事找事地瞎折腾,让大学中自然地成长起自己的权威、楷模和名师,自然地形成自己的风格和传统,自然地形成健康的风气和文化,才是教育行政机构应该为高校服务的内容。那些以经济利益和社会荣誉作为引导的各种教育“工程”,只能加速教育风气和文化的败坏和堕落,使教育背离自己的本质和宗旨,成为被社会诟病的非教育,陷入难以消除的困境。
 
(作者为江苏大学教授)
 
《科学时报》 (2009-4-24 A3 周末评论)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读后感言:
相关新闻 一周新闻排行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