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 医药健康 基础科学 工程技术 信息科学 资源环境 前沿交叉 政策管理
 
作者:袁建胜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09-2-24 0:23:32
科学时报:大学生就业 谁该转变观念

    图为正在求职的大学生。选择最有前途的职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提高物质生活已是社会上大多数人的追求,这样的观念,该如何来转变?袁建胜/摄

又是一年就业时,在国际金融危机、国内经济低迷的大背景下,今年大学应届毕业生的数量也达到了600多万,形势更为严峻。社会各界在纷纷出谋划策的同时,总是“苦口婆心”地教导大学生要转变就业观念。但是,大学生的就业观念问题的根源在哪里?该如何转变?转变观念又有什么现实上的困难?似乎少有人关心。
 
“我可以去摆摊”
 
2009年2月14日,大学生求职者从四面八方拥向北京中国国际展览中心,北京工商大学电子商务专业的大四学生小王也是其中的一员。在人群扰攘的展览大厅,绝大部分展台前都围满了求职者,略显瘦弱的小王勉强转了一会儿,发现这样漫无目的地看并不是好办法,于是她在展厅二楼的边缘找到一个地方坐了下来,先从手里的进场企业信息资料里寻找目标。
 
对小王来说,这样的寻找似乎也不轻松,这厚厚的一叠资料中,要求有工作经验的企业占了大部分,临近中午,小王终于找到了一个自己相对满意的岗位,准备去找这家公司应聘。“只有销售、助理类岗位不怎么要求有工作经验。”小王说:“这个岗位的主要任务是网络推广,也没要求有工作经验,我想去试一下。”
 
小王家乡在北京密云县,虽然最近一段时间工作找得很辛苦,但她还是对自己的未来很乐观,在她看来,自己的目标并不是竞争激烈的大型企业或事业单位,对工资的要求也不高,在众多的中小企业之中,总有自己合适的岗位。
 
关于最近广东省某政协常委建议政府可为大学生开一些跳蚤市场,大学生也不妨转变观念当“走鬼”的一则新闻,小王也听说过,而且一点也不反感。“实在找不到工作,我也可以接受去摆摊,在学校里我们也做过这样的事。”她说:“但在北京某个特定的地方还行,如果到处摆,那就太乱了,也没有这个条件。”
 
2月10日,江西赣州为返乡农民工组织了一次招聘会,在这次90%以上的岗位较适合农民工的招聘会上,前来碰运气的大学生却占了相当的部分。一家纺织企业招聘负责人表示,这家企业要招普工、布料跟单工、会计和熟练工,除了会计外,其他岗位很少人问津,即使有咨询的多是大中专生,不会做相关的工作,不考虑招录。“采购员和工人我们各招一名。”一家工程材料企业负责招聘的王先生说,前来应聘的人很多,从求职者的简历上看大多数是大专以上学历。
 
2008年7月,国内某著名网站针对18.2万名大学生求职者的调查表明,大学生高薪期望仅为五年前的1/5。2005年至2008年四年间,学生期望月薪处于较低水平段(2000元以下)的人数百分比高于以往,而在高薪酬水平段(8000元以上)人数百分比仅为五年前的1/5。
 
不仅是薪酬期望降低,在2008年11月成都某大学毕业生就业双选会上,甚至有不少毕业生表示可以接受试用期三个月内“0”薪酬,只求一个尝试的机会。
 
可以摆地摊、去农民工招聘会碰运气、试用期“0”薪酬,这些大学生的求职期望的底线在哪里?这条底线又应该在哪里?大学生应该如何进一步转变观念呢?
 
这个专业是学什么的?
 
小黄是北京某重点高校即将毕业的硕士研究生,专业是教育技术学,作为计算机技术在教育上的应用,小黄所学的专业方向主要培养网络多媒体教学、课件制作方面的人才。
 
“目前研究生数量快速增加,我们的就业压力也很大,在我的同学中间,真正对工作挑挑拣拣的人非常少,有合适的机会先工作,慢慢再发展还是大家最多的想法。”小黄说。
 
因为女朋友在河北秦皇岛市,小黄目前一心想去那里工作,但据他了解,他周围有80%的同学还是想留在北京发展。既然对工作岗位的要求不苛刻,为何他们不能接受到相对落后地区就业呢?
 
小黄所学的专业是一个近几年才兴起的交叉学科,在教育技术较为发达的北京等大型城市,这个专业还有一定的需求量,但在经济相对落后的中小城市,这个专业的学生在求职的时候总是会遇到这样的问题:这个专业是学什么的?你们能干什么?
 
“中小城市尚且如此,如果到教育技术更加落后的基层去,我们学的专业基本是被忽略的。”小黄说:“这也是大家为什么要留在北京等大型城市工作的原因:有更多的机会,以后的发展前景也更好,如果到相对落后的地方去,我们面临的困难更多。”
 
生存与发展都很现实
 
在小黄看来,“面壁十年图破壁”,大多数孩子从小受的教育就是要出人头地,生活得更好,因此高薪和大城市不可避免地成为大学生追求的目标,这是很现实的内在驱动力。大学生在这种驱动力下要想转变观念,到艰苦的地方去、到基层去,这些对大学生的吸引力之弱可想而知。
 
小黄是在长春一个普通高校读的本科,当时有些长春市的同学因为就业形势严峻而选择了薪金更少、甚至专业也不对口的县城甚至乡镇的岗位,这是学生乃至整个家庭一开始根本无法接受的。
 
“这样的同学不多,但生存总是第一位的,没有生存也没有发展。”小黄说。
 
这样的转变观念也根本不是主动的个人选择,而是环境所迫的结果。
 
选择薪金较低但是有发展前途的工作,似乎是一个更为积极的就业观念,但是,摆在不少大学生面前的问题是,他不仅需要用收入来维持生活,上学时所欠的贷款也是一种压力。
 
从1999年开展助学贷款,截至2008年6月底,银行累计共批了377.4万名高校贫困学子的助学贷款,累计审批金额达到354.3亿元,全国获贷学生占在校生总数的平均比例达到11.2%。在某些地方和高校,这个比例能达到20%甚至30%。据2008年中国人民银行宁波市中心支行的统计,当地助学贷款的不良率为各项贷款之首,该银行信贷处负责人同时认为,真正有钱不还的学生应是极少数。既然并非有钱不还,那是不是和还贷能力有关呢?
 
在这样的现实压力下,这些大学生又该如何转变观念来解决就业难的问题呢?
 
此外,大学生选择经济发达地区就业,从个人方面讲是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目前我国已基本建立市场经济体系,人才流动应是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在起作用,但是,经济发展不平衡带来的地区间差异迅速扩大,让落后地区的人才流失情况变得非常严峻。
 
以环渤海经济带为例,在国际大都市北京和天津周围,环绕着32个贫困县(总人口约1065万)、3798个贫困村,其中有272.6万贫困人口。河北省与北京、天津近在咫尺,经济发展的差距又如此之大,以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来讲,长期的人才单向流动,也不是大学生转变一下观念就可以解决的问题。
 
观念不是就业难的主要因素
 
复旦大学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胡君辰教授举了这样一个例子:目前上海有些工作的待遇不错,比如家政服务(月嫂或涉外保姆),每月收入可达三四千元,但是很少有大学生愿意去做。
 
“这的确是个就业观念的问题,但如果有专家建议大学生去做这方面的工作,大学生反问:你的孩子去不去?这个问题该如何回答呢?”胡君辰说:“现在社会上不少声音在解决大学生就业难时,总是建议大学生转变观念,这是片面的,大学生的观念不是就业难的主要因素。”
 
在胡君辰2008年所作的一份关于上海大学生择业意愿的环境因素的调查中显示,社会舆论是影响大学生择业的重要因素。“怎样的工作是好工作,是受到羡慕和尊重的?”胡君辰说:“转变观念是整个社会的问题,社会应该树立这样的观念:不是读书越多越光荣;工作不分贵贱;自食其力就是光荣;行行出状元;为社会作出贡献的人都是成功人士,等等。”
 
“我们的教育观念也出现了偏差:只培养大学生,不培养熟练工人和技术工人。”他说:“原来的技术学校、专科学生的观念就是毕业后做熟练工人、技术人员,现在把这些学生都培养成大学生,他的观念当然转变了:我应该做脑力劳动,不做体力劳动。这是整个社会观念的问题,社会观念不转变,又如何期待大学生转变观念呢?”
 
另一个重要的问题是:现在已经不是只讲口号的时代,政府和相关部门也应该转变观念、以人为本,考虑大学生的实际需求。要想推动大学生到边远地方去、到相对较艰苦的地方去、到基层去,需要包括政府在内的各个方面切实地制定相关优惠政策,给大学生创造施展才华的舞台,从而对他们产生强烈的吸引力,进而自愿地去。
 
胡君辰认为,要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转变观念是必要的,但是不能一味要求大学生被动地转变观念,而是需要相关政策的推行和经济发展的配合。对职业、对成功的观念偏差,需要整个社会来共同转变,而不只是大学生。
 
《科学时报》 (2009-2-24 B1 大学周刊)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读后感言:
相关新闻 一周新闻排行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