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卢荻秋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09-11-26 23:10:37
选择字号:
科学时报:从“珠峰计划”想到“丹尼佛报告”
 
一项试图破解中国人“大师”、“诺贝尔奖”心结的人才培养计划正在浮出水面——代号为“珠峰计划”的“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已在北大、清华、中科大等11所名校悄然启动。这项由中央专项拨款的人才计划首先从数学、物理、化学等基础学科开始试验,旨在培养创新型的领军人物。据透露,今年共招收500名,总规模是2000名左右。(11月25日《北京晨报》)
 
改革开放发展到今天,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要想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大国和强国,除了GDP这样的物质指标外,还必须有相当数量的人本着强烈的爱与热情将科学探索作为自己的生涯而非仅仅是职业。否则,我们的社会经济发展就不可能拥有汩汩奔流的源头之水,终有枯竭的一天。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当时领导美国科学与发展局的丹尼佛·布什应罗斯福总统的要求,提交了一篇名为《科学:永无止境的前沿》的报告,其核心思想是联邦政府要资助大学搞基础研究。此前,大学的基础研究都是靠私人基金会支持的自由探索,政府并不支持大学搞基础研究。然而,二战期间美国大学在研制雷达、原子弹等方面的卓越表现,使得美国人深深体会到,要满足国家的战略需求,政府必须支持大学搞好基础研究。只有基础研究搞好了,才能有层出不穷的新技术、新发明,才能持续实现经济繁荣、提高生活质量。
 
丹尼佛的报告在5年后被美国国会通过,从此成为美国持续繁荣的基石之一。克林顿总统执政时期曾这样说:“虽然我们不能预告基础研究的结果,但以往的经验告诉我们,就总体而言,它总是为人类提供非常有价值的成果。我们完全有理由期望科学投资将不断产生很高的回报率。”
 
毋庸讳言,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缺乏对基础科学研究及人才培养的足够热情,同时,大学的同质化发展也使得人才培养成为“流水线”作业,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失去了甘守清贫、执著追求科学真知的梦想。从事基础研究仿佛成为违背时代潮流的代名词。这是我国总是出不了学术大师,难以在基础性、原创性、前瞻性重要科学问题上取得重大突破的原因之一。
 
“珠峰计划”的启动,从一定程度上讲是一种尝试,也是我国高校在大规模扩招背景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调整人才培养思路的一种探索,值得人们寄予一定的期望。
 
当然,基础科学拔尖人才培养具有某种特殊性和规律性,要做好这项工作,我们的高校,包括北大、清华这些名校在内,都还有许多不适应的地方。比如流水线式培养难以满足拔尖人才的个性化需求,按部就班的教学安排压抑特殊人才的学习主动性,过度专业化的培训有碍学生的学科视野,等等。但是,这种集中力量,按照科学人才成长的规律来对少量特殊人才进行因材施教的做法,仍然是值得肯定的尝试。
 
《科学时报》 (2009-11-27 A1 要闻)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读后感言:

验证码: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固体核磁共振新进展! 新生开学,导师:8点要做,3点不要做
3颗火山玻璃珠证明月球1.2亿年前仍活着 实验室培养干细胞或成为癌症治疗突破点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