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时报 廖洋 寇大鹏报道]近年来,我国海水养殖动物第一个新品种——中国对虾“黄海1号”的推广给我国海水养殖业注入了一股新活力。近日,“中国对虾‘黄海1号’新品种及其健康养殖技术体系”课题负责人、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所长王清印接受了《科学时报》记者专访。
我国养殖对虾的第一个新品种
对虾是我国特产之一。中国对虾是全世界20多种对虾中经济价值较高的一种,主要产于我国黄海和渤海,素以品质优良而深受国际市场的欢迎。20世纪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初期,我国对虾养殖业,包括人工培育对虾苗种的数量和养殖对虾的产量,连续多年居世界首位,其中中国对虾的养殖产量占到全国对虾养殖总产量的70%以上,是我国海水养殖中最有代表性的产业之一。
“但是,我国早期的对虾养殖业主要依赖于资源和环境的原始开发,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对虾养殖自身污染、病原变异等问题不断加剧。1993年暴发的白斑综合征病毒更是给我国的对虾养殖造成重创,经济损失高达上百亿元人民币。”王清印告诉记者,“导致这些问题的主要技术原因,就是缺乏经过人工定向选育或遗传改良的优良品种、苗种培育技术难以控制病原传播、养成技术难以控制疾病暴发等。”
“因此如何培育海水养殖新品种,进行水产动物的遗传育种研究就成为我国水产专家的一项重任。”王清印说。
为培育我国对虾新品种,从1997年开始,中国水产科学院黄海水产所的科技人员就在国家“973”计划、“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攻关)计划、农业科技跨越计划以及省、市等一系列科技计划的支持下,历经十多年的不懈努力,培育出了中国对虾“黄海1号”新品种,构建了中国对虾健康养殖技术体系,有力推动了我国对虾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2004年,中国对虾“黄海1号”作为我国第一个人工培育的海水养殖动物新品种通过了全国水产原种和良种审定委员会的审定。
王清印表示,命名为“黄海1号”有3层含义,一是这个新品种是由黄海水产研究所培育出来的;二是它的亲虾是从黄海而来;三是“1号”是指我国养殖对虾的第一个新品种,而且是我国海水养殖动物的第一个新品种。
中国对虾健康养殖新模式
在1%~3%的高选育强度下,经过连续7代的选育,中国对虾“黄海1号”表现出生长速度快、形态性状明显、群体遗传结构趋于稳定等优良性状。2008年市场价格卖到70元/斤,是南美对虾价格的2倍乃至几倍。
“1993年以后,白斑综合征暴发,很多老百姓都不敢养虾了。这件事情逼着我们开始从遗传育种的角度进行思考,能不能找到一个生长速度快,同时抗病能力强的新品种?我们先是从生长速度着手,‘黄海1号’就是偏重于加快生长速度的研究。”王清印说。
此后,王清印带领他的团队集中进行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改善养殖环境,通过调控水质、改进养殖环境和养殖条件、投饵技术、水质改良剂的使用等,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让对虾健康生长;二是从遗传育种的角度改造对虾本身的遗传性状,通过一代代的选育,提高其生长速度和抗病能力等。
伴随着“黄海1号”的选育,还突破了对虾新品种培育、抗病品系选育、疾病控制、健康养殖和质量安全控制等一系列关键技术,建立了中国对虾健康养殖新模式。
王清印告诉记者:“在认识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的流行特点、养殖水环境变动规律、对虾行为学特征等基础上,我们以切断病原传播途径和养殖环境调控为核心,整合无特定病原中国对虾苗种培育技术、对虾养殖环境微生物修复技术、对虾养殖过程病原检测技术、环境因子调控技术、对虾免疫增强技术、养殖废水综合处理技术和对虾养殖产品质量安全控制技术,针对不同的养殖条件,建立了适合我国北方生态特点的半地下式塑料大棚对虾工厂化养殖模式、对虾深池高坝养殖模式和对虾生态养殖模式。我们建立的对虾健康养殖新模式养殖成功率在90%以上,从仔虾放苗到收获期的对虾养殖成活率达到70%。”
据记者了解,自2006年以来,“黄海1号”连续几年被农业部确定为水产主导推广品种,在山东、河北、江苏、辽宁、浙江、福建等地累计推广面积达20万亩,产值10多亿元。选育过程中,还在日照、昌邑、胶南建立了3个试验基地,目前,这3个试验基地已成为中国对虾亲虾和苗种培育基地。在青岛胶州还专门成立了“黄海1号”对虾生产专业合作社。
此外,还制定了中国对虾种质国家标准,提出了“中国对虾高健康苗种培育技术规范”、“SPF亲虾培育技术规范”和“中国对虾健康养殖技术规范”3个企业标准草案,并在我国北方沿海对虾养殖生产中开展应用。
相关专家表示,中国对虾“黄海1号”填补了我国海水养殖动物选择育种研究的空白,对调整渔业产业结构,实现对虾养殖优良品种产业化及促进中国对虾养殖的“二次创业”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也为其他海水养殖动物的育种研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和技术。
科研工作必须和产业发展密切结合
“我觉得,科技工作者的研究工作必须和产业发展密切结合。搞海水养殖,说白了就是为老百姓提供优质蛋白,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我们就是在这方面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王清印告诉记者,“当前影响对虾养殖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就是缺乏经过人工选育或遗传改良的优良品种,疾病检测技术不能满足提前或预警的需要,传统的苗种培育与养殖技术难以控制病原传播,配套技术不完善,急需升级换代等。”
“我们的工作就是要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攻关。”王清印强调。
王清印同时指出,当前世界上对虾遗传改良工作还相对比较落后,只有少数地区和少数对虾种类开展了相关研究。将中国对虾选育工作逐步扩大到对病害的抗性和对不同养殖环境条件的适应等性状上来。加大对虾抗逆性选育工作的力度,开展多性状复合育种研究,不断培育出适应不同环境条件的新品种(系),使中国对虾养殖业逐步走向成熟和可持续发展,这是我国今后对虾遗传育种研究的方向。
“国际上相关专家的研究认为,生长快和抗病能力强是对虾的两种独立的性状。我们的研究就是希望能够把生长快、抗病能力强等优良品质都结合起来,在中国对虾遗传育种研究方面,追求科技工作者眼中的完美。”王清印说。
《科学时报》 (2009-10-29 A2 国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