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徐敏 彭德倩 来源:解放日报 发布时间:2009-10-8 18:20:01
选择字号:
学者称中国人离诺贝尔奖越来越近
 
今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之一是华人高锟,让人欣喜不已。相比于往届的华人诺奖得主,高锟身上似乎“中国味”最浓。但他英籍华人的身份,又似乎让国人有点怅然若失。于是,一个老话题重被提及:中国人,离诺奖还有多远?
 
何必怅然若失
 
“我们何必怅然若失?”上海交大物理系曹庄琪教授说。高锟先生的成就以及他此次获奖,又一次证明了我们华人、中国人的实力,值得骄傲。去年和今年,连续两年,华人科学家问鼎诺奖桂冠,从中透着一个信号———中国人离诺奖越来越近了,“可能就是一层窗户纸的厚度”。
 
事实上,我国有许多优秀科学家,因为种种原因错过了得诺奖的机会,但这并不表明中国科学家比别人差。换个角度看,诺奖本身也有一定局限性,比如,它的覆盖面不完整。所以,看重诺奖是应该的,但不必为得不得奖、何时得奖过于焦虑。
 
有学者指出,诺奖需要经过时间检验。高锟在1966年,发表了“利用极高纯度的玻璃作为媒介,传送光波,作为通讯之用”的基础理论;经过40多年的历史检验,经过实践、应用与社会贡献的多重验证,这项成果才摘得诺奖桂冠。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一度薄弱的经济、工业基础得以不断夯实,这些都为科研发展奠定了基础。不少科学家取得了非凡的成就,比如“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所以,国人对于摘取诺奖要有耐心和信心。
 
“山里娃”变“城里孩子”
 
不少科研工作者认为,在国内搞科研,无论是经济条件还是科研环境,都越来越好了。曹庄琪说,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科研人员要申请到研究经费很困难,搞起研究来“捉襟见肘”。而现在,研究经费相对充足了不少。
 
上海交大陈建平教授打个比方,以前国内的科研人员像山里的孩子,看到国外先进的研究设备和成果,就像“进了大都市”,受到冲击很大,需要较长的时间去了解和适应。现在,国内的科研条件和环境逐步改善,与国际接轨,所以,科研人员也成了“大城市的孩子”,眼界更开阔了,思维更活跃了,耳濡目染世界前沿的新理论新技术,能够站在巨人肩上远望。这些都是我国科研成果冲击世界一流的基础。
 
摈弃浮躁和急功近利
 
“摈弃浮躁和急功近利,一步一个脚印,中国人很有希望问鼎诺奖。”不少科研人员信心满满地表示,但同时也指出时下科技界的一些弊病。
 
眼下,国内科研领域急功近利的表现之一,是过于看重量化考核,忽视质量,容易造成学术泡沫,比如,有的单位制订了发表一篇SCI(《科学引文索引》)论文奖励1万元之类的政策,有人通过一些投机取巧的办法,竟然一年发表了100多篇SCI论文。如果科研政策激励出这样的结果,那就会离诺贝尔奖越来越远了。
 
一项统计显示,我国的科研论文数已居世界第五,但是这些科研论文的平均引用率排在世界100名开外。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查看所有评论
SSI ļʱ
 
读后感言: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中国超重元素研究加速器装置刷新纪录 彩色油菜花又添7色!总花色达70种
考研复试,导师心仪这样的学生! 地球刚刚经历最热2月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