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共同体的意义和作用一直是科技发展进程中需要深入探讨和解决问题之一。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协主席韩启德院士在中国科协学术会刊《科技导报》2009年第1期上,发表题为“遵守科学共同体规律,推动科技团体发展”的卷首语文章,强调科学共同体的历史作用和重大意义,指出科技团体对推动科技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并呼吁科技工作者大力推动我国科学事业和科技团体的发展。
韩启德将科学共同体的定义简要概括为“遵守同一科学规范的科学家所组成的群体”。他认为,科学已发展为一种社会事业,科学共同体是科学家的特定集团,是科学的社会建制,也是现代科学活动的主体,科学共同体的历史作用和重大意义可以从四个方面得以体现。
韩启德指出,社会进步与需求是科技团体产生与发展的主要动力。据中国科协有关研究,世界和中国最早成立的科技团体,分别是1505年在苏格兰成立的爱丁堡皇家外科医师学会和1568年在直隶顺天府(今北京)成立的一体堂宅仁医会。这两个团体的产生表明:医学与人们切身利益紧密相关,社会需求成为医学团体产生的主要动力。
此外,在欧洲封建社会逐步衰亡的16世纪,新兴的资产阶级为了巩固经济基础,大力发展先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在精神领域,为了反对封建王权和宗教神权,新理性精神复活,科学精神诞生。1543年,哥白尼《天体运行论》发表,标志着近代科学的创立。伴随着科学发展,社会上出现了第一批职业科学家,为科技团体的产生提供了人力资源基础。可见,科技团体的产生和发展,依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的水平来决定。
其次,科技团体对推动科技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相关研究表明,在近代科学发展初期,科技团体是促进科学发展过程中,社会阻力较小、效率较高、作用较显著的组织形态。韩启德列举了麦克斯韦、达尔文、费米以及牛顿等人的例子,指出科技团体在科学发展历程中功不可没。
学术属性是科技团体的基本属性。韩启德表示,“科学扎根于交流,起源于讨论”。在实验科学没有完全形成之前,学术交流成为科学发展最重要的环节。与大学和研究所相比,学会以学术交流作为主要任务,并且展现出独特优势和传统。比如,学术自由、平等民主的传统和特征,松散的、无等级的、交叉的网络组织结构,横向联系的优势等等,都为学术交流提供了良好条件。
韩启德强调,我国科技团体的发展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自一体堂宅仁医会后,中国科技团体的发展出现过300多年的空白时期。直到1895年,中国近代第一个自然科学专业团体浏阳算学社成立,才打破沉闷局面。甲午战败时,梁启超疾呼,“今欲振中国,在广人才。欲广人才,在兴学会”,学会被赋予了科学救国的重任。在维新派的努力下,学会大兴,形成我国学会史上第一个发展高峰。到1958年中国科协成立,全国科技工作者有了统一的科学共同体。目前,中国科协是世界上最大的科技团体,也是我国科技团体的代表性集群。从科学救国到科教兴国,中国科技团体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这也是探讨中国科技团体发展问题必须遵循的客观规律。
韩启德表示,科学共同体的发展是壮丽而艰难的事业。他引用爱因斯坦在1918年麦克斯·普朗克60岁生日上演讲中的比喻,呼吁科技工作者提着“第欧根尼式的灯笼”,捧出“普朗克式的激情”,大力推动我国科学事业和科技团体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