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年,国内一些高校陆续进行了学期制度改革,先后推出了三学期、四学期制,我国大学的学期制度安排开始呈现多样化特征。改革学期制度的大多数高校选择了两长一短的学期形式,即类似美国模式的“两学期+暑期学校”。暑期学校随着学期制度的改革开始成为我国高校办学的一种新的教学组织模式。
我国有些高等学校曾在上世纪80年代尝试举办暑期学校,但因各种原因夭折,其原因非常值得教育史家探析。2002年以后,以北京大学为代表的多所高校重新开始了暑期学校办学的探索,这些高校包括厦门大学、山东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内蒙古大学、黑龙江大学、中科院研究生院、吉林大学、北京城市学院、北京农学院等。其中除北京大学和山东大学对外校学生开放外,目前国内大学暑期学校的受益者更多为本校学生,尚未允许外校学生自由选课,暑期学校的办学理念还更多局限于培养自己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上。
暑期学校起始于1871年美国哈佛大学,至今约有140多年的历史。在这140年中,暑期学校这种教学组织形式的优越性逐渐被美国其他高校所认识,暑期学校开始变得普遍。例如加州在1959年通过《美国加州高等教育总体规划》,以立法方式要求州内“各公立高等学校以及力所能及的私立院校在夏季开设折合四分之一学年、四分之三学期或半个学年单元值的学术课程”,从而使得加州高校和中学的学生在暑期跨校自由选课学习成为可能;耶鲁大学也于1970左右开始举办暑期学校。
经过多年的发展,美国大学暑期学校形成的最大特点就是开放性。暑期学校既打开围墙面向本国其他高校和社会开放,也向世界开放,努力吸引全世界优秀学子加入。例如,自2005年起北京大学开始组织学生赴耶鲁大学参加暑期学校,也有越来越多的北大学生自己联系赴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参加暑期学校。暑期学校所开设的课程最大程度地满足了学生能力发展以及多方面发展的需要,对于学生具有很大的吸引力,成为暑期学校生命力的关键所在。美国暑期学校逐渐发展的海外学习项目、英语作为第二语言项目和网络课程项目,拓展了高校教育国际化的渠道。高中生项目成为美国高等学校参与中学教育、提升中学教育质量的最佳方式。暑期学校还发挥了社会服务功能,为那些想提高自身水平或改变工作的社会人员提供了进修的条件和可能,为整个社会新知识的加速传播以及不断创新提供了坚实基础。
国内高校的暑期学校是否也应当由封闭走向开放呢?
对于大学而言,各个高校都举办开放的暑期学校,会给高校提供组织基础,进一步打破专业和学校的边界,在高校之间寻求教学的合作与交流,在资源共享的同时也为学生的潜能发展提供更大的灵活性和选择权,使学生学习更富有弹性,大大提高本校的教育质量。对学生来说,更多开放的暑期学校为他们拓宽知识视野提供了可能,学生可以利用暑期到国内其他高校学习,也可以赴国外学习。没有考上名校,大可利用暑期学校到清华、北大、哈佛学学看(学生家长会认识到开放暑期学校的优越性)。对于社会,更多暑期学校对社会开放,大学之外的人多了在大学学习的机会,大学所掌握的新知识多了一个渠道向社会流出,这对于建设学习型社会和创新型国家无疑十分重要,这是大学为社会服务的一个很好渠道(社会领导者会认识到开放暑期学校的优越性)。
无疑,由封闭走向开放,是我国大学暑期学校发展的方向,但这种变革是一项系统工程,面临着观念转变和思想解放、收费与成本管理、课程组织、宣传、学生管理、校园服务等多方面新的工作,需要每所高校持续地努力,也需要教育部和地方各级政府的鼓励与支持。由于国情原因,后者的支持对于这种转变更加重要。
今年暑期即将到来,更多开放的暑期学校值得我们的呼唤与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