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 医药健康 基础科学 工程技术 信息科学 资源环境 前沿交叉 政策管理
 
作者:陈国祥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08-6-23 14:48:35
陈国祥: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不能操之过急
要多一些宽容与大度,少一些指责和挑剔
 
据报道,北京将于6月23日公布2008年高考成绩,全国各省市也正在公布。随后几天,考生及其家长的关注焦点无疑是大学选择。审视各类大学排名,大家难免发出这样的疑问:为何我国大学进入世界前200名的寥寥无几?
 
此前,对我国高等教育的批评不绝于耳,比如有人这样说:“上至院士、博导,下至研究生、大学生,抄袭剽窃成风,巧取豪夺成性,弄虚作假为常,欺世盗名为荣。学术腐败已有从学者个体行为发展为集体、集团行为的趋势,并且有制度化、合理化的趋势。”笔者不想与谁打笔墨官司,只是想平心静气地说我国现在没有世界一流大学很正常,创一流大学不能操之过急,也不能太过悲观。
 
首先,一流大学要有历史积淀。纵观高等教育发展历史,国外高等教育历经近1000年。看看排在世界前100名的学校,90%都有超过百年乃至几百年的办学历史。反观我国高等教育,尽管也有百年学校,但近代中国百年沧桑,历经战乱,即使在和平年代,也曾有“左”的思想干扰,再加上根深蒂固的封建文化影响,可以这么说,中国真正用现代意识、开放观念、科学精神来建设大学是在上世纪80年代以后。二三十年的发展尽管使中国的大学跨上了一个新的平台,缩短了与世界一流大学上百年甚至几百年的差距,但要成为世界一流大学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其次,世界一流大学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发展程度紧密关联。可以进行比照的是,南北战争之后,美国的社会生产力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快速发展,也迫切要求高等教育为之提供人才。1862~1922年,美国共建立了69所土地赠予学院,世界排名前100位的学校,美国占51席,其中近50%是在这一时期建立的。我们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但我们正在办世界最大的教育。我国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从一定意义上决定了我国教育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改革开放以来,开放的社会环境,不断增长的经济实力,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多元文化的并存、包容为高等教育的发展和提升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和发展空间。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才有了高等学校的扩招,才有了高校硬件的改善,才有了内涵的提升。
 
第三,一流大学必须有一个“创”的过程。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数百年才能创成一所高水平的大学。国外大学如此,中国大学也如此。常有人用“大学、大楼、大师”的名言来“教训”现在的大学校长,其实现在的大学校长大多能理解这一话语的精辟,更能理解其深刻,同时也最能领悟达到这一目标的艰难。大师难求,还得求,但谈何容易!大楼好盖,必须盖,社会在发展,生活水平在提高,求学人数在增加,总不能因为求不到大师就不盖大楼。至于“一掷千金投入巨资造星级卫生间”、“投资上千万兴建学校大门”,试想在中国1000多所大学里,到底能有多少?
 
每一所名校都有自己的特色——哈佛是一流大学,伯克利分校是一流大学,巴黎高师也是一流大学。每一所学校只要准确定位,追求卓越,坚守和创新自己的特色,经过数十年、数百年的努力,一定能够产生自己的大师,一定能够培养出一流的学生,一定能够在不同的层次产生一流大学。中国产生世界一流大学也需要遵循这样的规律。
 
全社会都来关心中国大学的成长与发展是非常可喜的现象,但是要多一些宽容与大度,少一些指责和挑剔,更不能急功近利,急于求成。
 
(作者系江苏大学教授)
 
更多阅读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读后感言:
相关新闻 一周新闻排行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