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 医药健康 基础科学 工程技术 信息科学 资源环境 前沿交叉 政策管理
 
作者:肖健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08-6-17 2:58:7
肖健:自然保护区应增加“科普元素”
 
我国把自然保护区定义为:国家为了保护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将一定面积的陆地和水体划分出来,并经各级人民政府批准而进行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引自《自然保护区管理百科全书》)。自然保护区由于其建立的目的、要求和本身所具备的条件不同,而有多种类型。按照保护的主要对象来划分,自然保护区可以分为生态系统类型保护区、生物物种保护区和自然遗迹保护区3类;按照保护区的性质来划分,自然保护区可以分为科研保护区、国家公园(即风景名胜区)、管理区和资源管理保护区4类。
 
尽管自然保护区的类型多样,但它们都应当成为一个具有多功能的自然社会经济的复合实体,争取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为此,自然保护区必须协调保护、科研、文化和教育等4个方面的基本职能(引自《自然保护区管理百科全书》)。即在不影响保护的前提下,把科学研究、教育、生产和旅游等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它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都得到充分发展。
 
据环境保护部有关负责人6月4日向外公布的统计数字,2007年,全国已建立2531个自然保护区,总面积15188万公顷。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03个,面积9365.6万公顷,分别占全国自然保护区总数和总面积的12%、61.7%。
 
然而,国内的一些自然保护区目前大多未能建立较完备的科普设施,主动科普意识还较低。未形成类似于自然历史博物馆类的生态型科普场馆,以及具有永久纪念意义和考察、观光价值的科普旅游景点,即使有些已建有博物馆的自然保护区,其展馆也少人问津、冷冷清清、无人讲解,“科普元素”甚为不足。
 
一般来说,人工科普景观类的场馆主动科普意识要强于自然景观性质的场所。在人们的意识里,科普更多附载在自然类博物馆场馆中,通过标本、模型、展品、装置等,对观众进行科学教育。国内一些自然类保护区在主动科普上则严重滞后,甚至想当然地以为自己就是科普基地。对比香港在这类地方的做法,很值得我们深思、学习。
 
2006年正式对外开放的香港湿地公园,在其上千平方米的访客中心里,建立了大型的环境教育科普展厅(展廊)、电影放映厅(每日用普通话、粤语交替放映反映生态的纪录片),建有儿童体验互动活动厅,室外除设置相关植物、树木标牌外,又结合游人游览的需要,分别设计了展现各类水生植物的“演替之路”,设计了形态各异的大型观鸟屋,内中既可观鸟,又可了解相关鸟类知识,还是游人的休息之处。
 
为便于参观,湿地公园在正式对外开放前后,又在市内主要地铁站内外、公交车站设置了十分明显的交通指示标牌,香港交通部门还专门设立了可达公园的公交线和停靠站,这在国内湿地类保护区中是不多见的。其运营也多以游客需要为中心而设计,并在公园访客中心放置了可以随意索取的导览册页,可以说对参观者的服务是无微不至的。相对内地乃至北京地区的保护区,在科普宣传设施的建设及对保护区本身的宣传上都显得很薄弱,一些保护区更多还是简单地以让游人观景、游玩为主,甚至一些管理者以为自然保护区本身理所当然地就是科普基地,相当一部分保护区内大型且较完备的用作科普宣传的展厅、科普景观、标志物等系统科普宣传手段、形式还鲜有所见,有的保护区或只有一个几十平方米、最大也就是百平方米左右的展厅,或有一些植物标牌类的介绍、画廊等,其他更生动、形象,能吸引人眼球的科普类景观设施、体验性质的大型科普项目等则微乎其微。“科普元素”甚为罕见,主动科普的意识极为不足。
 
笔者认为,自然保护区内“科普元素”不足的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自然保护区的宏观管理部门,在如何开发各保护区本身资源,利用多种形式设计建设保护区内部科普景观、设施、展厅等方面的专业指导不够。笔者近日在查找自然保护区发展等方面的相关数据、信息时,相关的官方网站上很难找到,在一个专门的中国自然保护区网站上,发布的数字还是2003年的统计数据。国内自然保护区的发展概况应是自然保护区科普宣传可利用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国内这方面的相关服务非常不便利。二是目前保护区内部从事科普教育、研究的专职人员严重不足,甚至在某些保护区内从事科普教育的专兼职人员只有2~3人,或者虽在通常申报相关科普基地时填报有科普人员,实际也大多为保护区的导游人员。这不能不说是其主动科普意识较弱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三是自然保护区内用于开展科普的资金严重不足。
 
为此,建议今后进一步加强有关自然保护区科普宣传的设计规划,并可以香港及国外自然保护区、国家公园的科普宣传设施的建设情况为例,现身说法,对自然保护区管理及科普人员、导游人员进行相关培训,或选择典型自然保护区,有针对性地结合其内部自然生态资源,系统设计与规划保护区内的科普设施建设。这将不失为提升国内自然类保护区“科普元素”的有效做法。
 
(作者为北京市可持续发展科技促进中心科普研究室主任)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读后感言:
相关新闻 一周新闻排行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