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 医药健康 基础科学 工程技术 信息科学 资源环境 前沿交叉 政策管理
 
作者:籍利平 来源:科学网 www.sciencenet.cn 发布时间:2008-5-9 14:59:20
【科学网评】大学精神:学问至上、学术独立和平等交流
 
著名学者钱理群先生在北大110周年校庆前,接受了中国青年报采访,他强调大学特别需要“沉静”、“清洁”和“定力”,这三种精神力量对于重塑大学精神大有裨益。
 
笔者赞同重塑大学精神的提法,认为大学精神包括学问至上、学术独立和平等交流。
 
一、 学问至上
 
学问至上,爱老师更爱真理,在大学里崇尚真才实学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是顺理成章的。只要是有真才实学者,就受到礼遇。只论学问,不论出身。科班出身受到鼓励,自学成材也不排斥;海外归来、土生土长的一样看待。对于有真才实学者不以完人的标准苛刻要求之,应以学人的操守衡量之,其可取之处是学术和学识。
 
大学的氛围应该是以学问的增进为中心,以学术创新为骄傲。不论其官职、权力、财产、文凭、年龄如何,维才是举、维才是重、维才是师。不仅仅以官职高者、不仅仅权力大者、不仅仅经济富有者、不仅仅文凭层次,也不仅仅以年龄高者为判定学问、学术的标准。官、权、财等,这些都是次要因素,重要的是,看学养、看学识、看思想。
 
二、 学术独立
 
陈寅恪(1890—1969)在《对科学院的答复》中说:“我认为研究学术,最重要的是要具有自由的意志和独立的精神。” “没有自由思想,没有独立精神,即不能发扬真理,即不能研究学术。” “独立精神和自由意志是必须争的,且须以生死力争。”王国维先生1927年自沉于昆明湖后,陈寅恪1929年作《清华大学王观堂先生纪念碑铭》说:“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真理因得以发扬。思想而不自由,毋宁死耳。斯古代仁圣所同殉之精义,夫岂庸鄙之敢望……先生之著述,或有时而不章。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文章高度评价了王国维先生的学术精神、思想,同样也表明作者崇尚学术独立的精神。
 
学术、思想的独立,其标志之一就是存在一定数量的独立学者,他们不隶属于任何学术派别或者实体。后者的存在是必要的,但不是学术思想繁荣的唯一结果。学术思想的繁荣,不应仅仅局限于若干学术团体的繁荣,也应是独立学者的存在及其思想的繁荣。
 
学术界的争端应以学术的方式开始、进行或者结束,不应以某种学术外的势力的介入为开端、过程和结局。学术或者科学、教学思想应独立于政治、经济、社会或者文化势力之外。假如某种势力的代言人一开口,就万马齐喑了,那就谈不上学术或者思想的独立,不利于学术进步。
 
三、 平等交流
 
平等交流有利于学术思想的繁荣,有利于科学、教育的进步。只能听到有限的几种甚至一种声音,只有一种学术观点、思想受到保护,是畸形的学校,是背离民主和科学、进步的理念的。
 
平等交流,不仅可以在教师和教师之间进行,也可以在老师和学生之间进行;不仅可以在学校内部进行,也可以在学校之外进行;不仅可以在学科内部进行,也可以在学科之间进行。各种思想、思路、方法、观点、假说、结论的交流和碰撞,往往是产生新思想、新方法、新假说等的促进因素。不同的学科、专业、学者的交流,可以打破学科、专业、学者内部的思维定势。在一个学科、专业、学者看来十分困难的问题,另一个学科、专业、学者可能会轻而易举地解决。平等交流的益处,也许还不止这些。
 
平等交流,以礼相待,没有趾高气扬者,没有低三下四者。有的是学术观点的不同,有的是人格的高下,有的是风格的区别。平等交流是互为补益的前提,可以避免相互伤害的后果,或者一言堂的盛行。即使是无法自圆其说的学术观点,也不排除其思路、方法有可取处的可能。各种思想、思路的学者都有机会上讲台,展示自己的学识、才华,结局是双赢、多赢的。
 
(作者系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工程师)
 
更多阅读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相关新闻 一周新闻排行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