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门的机器切脉,舌像仪望舌色……在仪器的帮忙下,这些原本凭中医医师主观判断的脉象舌苔,也将有数字化、图谱化标准。记者从日前由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和美国得州大学癌症中心共同主办的国际传统现代结合肿瘤学学会上获悉,逾百名国内外专家一致认为:中医药在临床抗肿瘤实践中发挥着日益重大的作用,但是由于中医药缺乏统一量化、标准化,对这些传统疗法进行科学严谨的研究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肿瘤医院中西医结合科副主任孟志强告诉记者,目前肿瘤的治疗效果仍然不能令人满意,对大多数患者是致命的。因此,国际肿瘤治疗专家都强调联合运用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帮助患者延长生命。其中中医药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一种辅助治疗手段,不仅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缓解西医治疗的毒性,使患者更好地耐受治疗,对许多晚期肿瘤患者来说,更是一种主要治疗手段。
据介绍,目前包括中医中药的补充替代医学日渐流行,在美国有34%至42%的患者寻求补充替代医学的治疗,在肿瘤患者中这一比例达到83%,而在本市的肿瘤患者中更是高达百分之百。
尽管中医中药日益普及,会上不少专家仍提出了对中医的意见。“理论空洞玄虚,诊断无可靠依据,治法无一定标准,不进行量化、客观化改造,它就不能成为现代科学。”记者了解到,长期以来,中医的研究对象和处理方法相对模糊,即便对于同一种病症,往往不同医生有不同看法,这种不确定性成为中医获得广泛承认的最大障碍。
孟志强告诉记者,目前专家们正在着重进行对“中医量化”的研究课题。不久后,一系列机器将运用于中医治疗中。如舌象仪做“望”的工作,它利用数码相机,能把舌质、舌苔色拍得分毫毕现,再通过模糊模式识别软件进行自动分析。
而脉象仪是“切”的高手。在腕上扣一个传感器,类似心电图的“脉搏图”会在屏幕上显现,浮脉、沉脉、滑脉等,“如果在临床诊断中使用,医生就可把这些波状图贴到病历卡上,以备日后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