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水生动物疫病防控方面,以疫苗免疫技术为基础的综合防控技术体系是目前被国际上认可、接受并积极推广的渔业病害防治技术系统。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研究员黄志斌向我们详细阐述了我国水产疫苗研究的现实与远景。
备受病害困扰的中国水产养殖业
养殖、捕捞、加工是渔业的三大支柱。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我国渔业发生了巨大变化,其发展的重心已经由以捕捞为主向以养殖为主转移。水产养殖业已成为我国渔业发展的主要增长点,在我国国民经济,特别是农业经济发展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虽然我国已经成为世界水产养殖和水产品出口大国,但由于我国水产养殖业以高密度、多品种、集约化的生产方式高速发展,直接导致近20年来水产养殖病害频生。暴发、并发、多发的养殖病害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已成为21世纪我国水产养殖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之一。
“全国水产养殖病害发病率达50%以上,损失率30%左右,年损失产量约150万吨,直接损失高达百亿元之巨。以2004年为例,年经济损失高达151.44亿元,这还未包括因为病害而使水产养殖投资规模缩小、养殖周期缩短、品质下降等所造成的损失。其中草鱼出血病自上世纪70年代流行至今,严重时死亡率达90%以上。”黄志斌说。
“就连我国正在兴起的海水鱼类网箱养殖业也陷入了疫病的重重困境,弧菌病、虹彩病毒病等已大规模流行。在各种水产养殖品种中,几乎已找不出不受疫病威胁的品种。”黄志斌继续说:“水产养殖病害已严重影响了我国水产养殖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在局部引起很大的危害。”
另外,长期以来我国水产病害控制主要依靠使用各种农药及抗生素等,而且盲目用药现象极为严重。长期滥用药物违背人们所倡导的健康养殖宗旨,不仅药物的使用效果受到了限制,延误治病,造成大量死亡和药物投入的双重损失;还可诱发细菌基因突变或因转移而产生抗药性,导致无药可用;更严重的是药物在养殖动物体内残留和养殖环境的严重污染。因此,虽然药物防治对控制鱼类暴发性传染病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大量使用药物的后果令人担忧,其对人体健康和环境的危害都已经显现出来了。由此可见,寻找新的环境友好的病害防控措施,使我国的水产养殖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
紧跟国际脚步的疫苗研发工作
鱼类虽然是低等的脊椎动物,但它们仍有较为完善的免疫系统,当机体受到病原生物刺激后,能够产生特异免疫应答,抵御病原入侵。因而可以通过研制、接种疫苗,刺激鱼类免疫系统,获得免疫保护,预防疾病的发生。
据黄志斌介绍,在水生动物疫病防控领域,以疫苗免疫技术为基础的综合防控技术体系是目前被国际上认可、接受并积极推广的渔业病害防治技术系统。水产用疫苗在世界水产养殖的发展中已显示出良好的前景,使用疫苗是非常有效的疫病防治手段。据不完全统计,至2006年,针对24种不同的水产病原,一些国家或地区准发许可证的疫苗已超过100种,在鱼类病害的防治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大大减少了抗菌素等化学药物在养殖鱼类方面的使用量。由水产动物疫苗等免疫制剂代替危害性大的化学药品已势在必行。
近年来,水产动物免疫研究也成为业内专家的关注热点,相关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73”计划、“863”计划、国家科技攻关计划等科技计划的引导与推动,通过多家研究单位多年来的研究,国内已经积累了较多的水产疫苗科技成果。据不完全统计,各高等院校、科研单位通过国家科研立项,自主开发研究的疫苗种类达54种;涉及病原27种;8种疫苗进入田间试验阶段,23种处于实验室研究阶段,23种疫苗处于基础研究阶段。可以预见,未来3到5年内将有系列疫苗产品逐步实现商品化并在我国水产养殖生产病害防治中发挥重大作用。
黄志斌所在的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水产疫苗的相关研究,依托科研获得了较多的水产疫苗科技成果。最让黄志斌感到自豪的是他们所一直在做的草鱼出血病疫苗。
“可以说是一枝独秀,代表了我国水产疫苗的发展水平。在中国水产疫苗发展过程中的每一个开创性时刻,几乎都留下了珠江水产研究所的足迹。”黄志斌说道:“这其中包括数个第一,我国第一个水产疫苗——20世纪60年代末研制的草鱼病组织浆灭活疫苗;我国第一个获批水产疫苗——20世纪80年代的草鱼出血病细胞灭活疫苗;我国第一个高效弱毒疫苗——20世纪90年代研制的草鱼出血病活疫苗;我国首批多联疫苗——20世纪90年代末研制的与草鱼出血病弱毒疫苗联用的草鱼细菌性烂鳃—赤皮—肠炎三联灭活疫苗等等。”
继成功研制出草鱼出血病病毒疫苗后,近年来,珠江水产研究所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73”计划、国家科技攻关、“863”计划、国家支撑计划等重大项目支持下,储备了一批疫苗产品,加上现代生物技术的应用,一些重要水产养殖病害疫苗的研究有了突破性进展,部分疫苗已完成实验室鱼体保护性试验进入田间有效性试验阶段,并且向浸泡等易于大规模疫苗施予方向努力。可以预见,随着这些阶段性成果的进一步熟化,近年内将有系列疫苗产品逐步实现商品化,疫苗技术也必将成为解决我国水产养殖病害问题的关键技术。
疫苗产业化之路仍待推进
“虽然国内在疫苗方面的研发与国外相比存在20年的起步差距,但经过国内科技工作者的努力,我们已经和国外研究水平接轨。目前我们与国外真正存在差距的地方是疫苗的产业化问题。”黄志斌介绍道:“鱼用疫苗开始走向商品化始于1975年美国疫苗有限公司(AVL)开始生产商品性鱼用疫苗。不久以后,英国、法国、加拿大、丹麦、日本也出现了类似的公司。目前挪威、美国、加拿大、荷兰等国鱼用疫苗产业化程度高、市场成熟,培育出众多从事鱼用疫苗开发的跨国公司。”
而到目前为止,我国获得国家新兽药证书的水产疫苗产品仅有3种,分别为草鱼出血病细胞灭活疫苗、嗜水气单胞菌病灭活疫苗和牙鲆鱼溶藻弧菌、鳗弧菌、迟缓爱德华菌病多联抗独特型抗体疫苗,这同先进发达国家还存在较大差距,与我国是世界水产养殖第一大国的现状严重不符。因此需要在产业化的工艺、技术水平方面加把劲。今后应该在疫苗的安全、特别是对环境和动物的安全上下工夫,降低成本,进行生产工艺的熟化,解决产业中的主流问题。
据悉,珠江水产研究所下一步计划以科研带动生产,以生产促进科研,实施科研生产双轨制,争取建成我国第一个水产疫苗科研成果孵化基地、优质生物制剂供应中心,解决当前生产的迫切需要。另外还希望通过为国内其他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在水产疫苗方面的研究提供科研项目的试制田间试验基地、推广服务中心和信息交流平台,促进该行业的技术进步。
黄志斌最后强调,水产疾病的病因多,涵盖了养殖生物体、病原、环境等单因子原因及其相互关系破坏失衡等多因子原因,因此仅靠疫苗单一技术是解决不了综合问题的,需要其他技术的配套使用,如与环境改良、病害预警、免疫增强剂、育种等因素的有机结合,才能使我国水产养殖业在21世纪逐步摆脱疾病的困扰,早日走上可持续发展的健康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