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 医药健康 基础科学 工程技术 信息科学 资源环境 前沿交叉 政策管理
 
作者:刘丹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08-4-18 2:19:47
创业迈步从头越 从中科院研究生中成长起来的企业家
 
[科学时报 刘丹 报道]在前沿学术研究和战略高技术研究领域奋勇拼搏的同时,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将目光投向事关国家利益与经济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培养和输送了一大批高尖端人才,他们中的许多人在国家高新技术产业迅速发展和腾跃中发挥着骨干和引领作用。
 
产业化:从研究生到创业者
 
中科院院长路甬祥曾经指出,产业化是科技成果的最终归宿和根本目标,也是衡量知识创新成败的标准和体现中科院社会价值的所在。中科院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历经近30年,涌现出一批如联想等知名企业,培养和造就了一批优秀企业家。
 
田溯宁、陈肇雄、卢明、郭为、肖志国……这些在中国IT产业界赫赫有名的人物都是从中科院研究生院开始了他们创新、创业路上的长征。
 
1987年获中科院资源管理学硕士学位的田溯宁,将其创立的亚信股份公司打造为首家登陆美国纳斯达克市场的中国公司,又被邀请去新成立的中国网通做CEO。在这家长期被喻为“冰川下的幼鲸”的企业里,田溯宁从当初的技术革新者变成了中式管理创新的尝试者。当电信业大整合,他所创建的网通控股被并入网通集团,他又努力在这个更大的平台上继续推动他的宽带梦想。
 
记者查阅陈肇雄的履历,科学家烙印在陈肇雄身上体现得很鲜明。出身于中科院计算所研究员的他,为了将自己的科研成果转化为商品,1997年6月带领与他一起多年奋斗的200多名中科院员工,创建华建电子有限公司。陈肇雄出任公司总裁。他领导的公司在短短的3年里,在电子辞典、掌上电脑、网上通、网络信息处理系统上获得长足发展,不仅使我国的机器翻译技术日趋成熟,而且公司资产达到6个亿。从2001年起,陈肇雄担任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公司副总裁,直至2004年接手长城集团。毕业于中科院研究生院的卢明正是长城创业时代的主要技术干将。
 
科学家出身的他们,在先后经历了从领域专家到高科技企业创业者,再到大型国企管理者的身份转变,“发源于市场经济时代的拼搏创新精神”正是其精神内核。陈肇雄曾表示,企业与市场脱节的问题与科研院所遭遇的问题是一样的。在计划经济时代,陈肇雄所在的中科院每年有大量的科研项目在修成正果之后被束之高阁。在那个年代,学者、科学家们一味专注于科研和技术,却轻视市场。大量的科研成果无法转化成真正的生产力,无法为社会生活所用。而陈肇雄的成功就在于将科研成果通过华建集团做成了一个机器翻译的大市场和大产业。
 
高新区:领衔创新团队
 
上个世纪90年代初,国家作出了加速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战略决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应运而生。在许多高新区,中科院培养和输送的人才都成为当地的“创新源”,帮助高新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实现了高新区高新技术产业的腾跃。
 
“施正荣”是让人眼睛发亮的三个字。20多年前,中科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硕士毕业的他,一手创办的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成为中国内地第一家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的民营高科技企业。自2001年在中国无锡高新区创业至今,该公司仅用6年时间就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一跃成为国际太阳能发电行业中的跨国巨头。
 
施正荣的尚德只是无锡高新区许多企业中的一例。中科院为无锡高新区输送了大批人才,使其成为无锡市重要的科技创新基地和经济增长极,综合实力和创新能力跻身全国国家级高新区的先进行列。2005年,无锡高新技术实现出口73亿美元,占无锡市出口总量的90%。
 
2007年苏州职称评定中,2004年毕业的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硕博连读生吴晓东,29岁就成为高级工程师,创了苏州高级工程师评审之最——年纪最轻。当记者赶到位于高新区苏州星恒电源有限公司采访他时也并不知道——前台服务小姐告诉记者,吴晓东还是他们公司的副总经理。吴晓东告诉记者,他是浙江人,所学专业则始终是在“物理、电化学材料”的研究与运用上。
 
在苏州,中科院“龙芯”产业化项目和锂离子动力电池项目等均已产生重大经济效益。近几年,又有包括中科院物理所、半导体所、数据中心、沈阳自动化所等多家研发机构和科技研发型企业批量进入。这对苏州科技城重大创新载体建设产生了先人一步、快人一拍的创新资源集聚效应,成为推动苏州高新区自主创新的主力军,共同构成了苏州高新区立足长三角、面向国内外的开放式、多功能、规模化的创新平台。
 
中科院院长路甬祥在深圳考察时表示,中科院将在深圳建立高科技转移中心,以支持和参与深圳的自主创新。他指出:“中科院将进一步根据深圳发展高科技产业的需求,参与、服务深圳高科技产业发展。在人才培养上,将尝试把中科院的研究体系与深圳的创新体系和企业的研发体系衔接起来,与深圳共同设立一些联合研究组,并互换一些干部,加强交流。鼓励中科院的研究人员来深圳从事创新、创业的工作。”
 
创业版:开辟一块高技术产业新天地
 
1992年,当肖志国这个中科院年轻的研究生获得了“自发光材料”专利时,一些外行人并没有把它当回事,但是,行内专家慨叹:这项专利是国际上的科学家历经10年研究都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的技术,这项技术的应用无疑将给世界带来改变。
 
专家的话在15年后得到了验证。当年还是研究生的肖志国如今已经是中国最大的发光材料生产商——大连路明集团总裁。他的发明已经和正在改变今天人们的生活方式。人们随处可见的画面清晰的电子显示屏,在漆黑的夜晚也能看见的楼道里的“安全出口”标志,那些即将出现的没有电线也不用电、随便插在一处就可以照明的路灯,还有即将出现的可以减肥的灯光……这些,都与肖志国当年的专利有关。中国这个历史上从来不出口发光材料的国家成为国外厂商追逐的对象。
 
刘锋是中科院研究生院2006年的毕业生,和许多学长一样,中科院的研究生教育让“羽翼丰满”的他有能力和信心选择自主创业。而他的事业锁定了中国互联网产业的又一个全新领域——威客。目前,刘锋已经在这里开创了自己的一片天空,成立了自己的公司,他所论述的威客经营模式被许多网站奉为“最高纲领”,他入围了“2006年互联网十大创新人物奖”,和阿里巴巴的马云、微软MSN中国副总罗川等一起,成为该奖候选人。
 
这些从中科院走出来的创业者被称为“学者型企业家”,他们正在各自的领域散发着科学家精神素养的力量,他们同时拥有多重身份——科学家、企业家、技术工作者、管理者,而他们每一次身份的蜕变,都将带动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再一次升级,同时也将科学精神再一次升华。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相关新闻 一周新闻排行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