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后,上海市级机关的公务员将不直接从高校应届毕业生中选拔,并已开始试点从具有实际工作经验的基层企事业单位青年骨干中选调。消息甫出,恶评如潮,观4月14日媒体刊发的评论,谓其“理由牵强”者有之,忧其“破窗效应”者有之,斥其“身份主义”者有之,衡其“弊大于利”者有之,称“完善考录制度是关键”、“不如引入竞争淘汰制”者亦有之……总起来看,认为该做法合理者十中无一。
与众多的质疑者一样,当笔者刚看到该新闻时,亦曾陡生困惑和不满:市级机关拒招应届生,这不是就业歧视吗?这不是制造权利不公吗?然而再一细看,却发现并非如此:市级机关拒招应届生,却并没有堵住应届生考取公务员和今后进入市级机关的路子;其次,级别越高、权力越大的机关,越应该对录用人员提出更多要求。作为直辖市,上海的市级机关对公务员招录提出更高的标准,是比较符合工作性质实际的审慎做法。
当然,之所以对这一做法质疑者众,或与报道中“擅长考试的应届毕业生在公务员考试录用中优势明显”以及“从家门到校门、又直接进入机关门的公务员缺乏对群众疾苦的了解,极易滋长官僚主义作风”这样蹩脚的表述有关。恰如有论者所言,“擅长考试”不是应该受到限制的理由。如果“考”出来的公务员不是最符合要求的公务员,那是考试内容方法的问题,不能怪罪到考试者本人;至于滋生官僚主义作风,更不是“应届”的过,而是在机关中浸淫多年、熟知各种潜规则的“老油条”太多。
不过,虽说如此,看诸多对上海市级机关公务员拒招应届生的质疑,即便不能说全无道理,但细想却疑似抬杠,或有“攻其一点,不及其余”之慨。
真正值得反思的,应是公务员等种种岗位招录中各地方自己增设的户口、专业、年龄等不合理的门槛;是公务员事实上仍然是“铁饭碗”这样的现实;是公众监督很难真正渗透到某些机关这样的困局;是公务员普遍能上不能下,一旦选录便不知民生甘苦的虚浮作风。
而重要的,是拟实施的公务员“选调”之法,是经过客观科学的论证,还是长官意志的体现。最近,网络上正在热炒“最牛公务员”的故事,一名至今仍不满28周岁、大学毕业不足6年的青年,已经荣登副厅级高位。大家纷纷猜测这位名不见经传、从来未闻有什么过人成绩和超常能力的年轻人,何以能在不足6年的时间连升5级;人们好奇于这样一名年轻的“80后”,能否真正胜任副厅级的职务。这种关注、猜测和质疑,毋庸讳言也与时下的干部“选调”程序普遍不够透明有关。
更多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