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 医药健康 基础科学 工程技术 信息科学 资源环境 前沿交叉 政策管理
 
作者:储召生 来源:中国教育报 发布时间:2008-4-14 15:48:36
评论:博导不是“教授之上的教授”
打破身份界限遴选博导,只是提高博士生培养质量的一个小前奏
 
近日有关博士生导师遴选有两则消息:一则是郑州大学副教授也可以当博导,包括《中国教育报》在内的诸多媒体多有报道;另一则是四川大学一教授因几次与博导擦肩而过愤而罢教,网络上也传得纷纷扬扬。
 
副教授也可以当博导的改革举措,其实在国内已不是第一次,此前北大等高校甚至提出讲师也可以当博导。笔者更关心的是,为什么博导遴选会如此广受社会关注。
 
其实严格说来,博士生导师既不是一个行政职务或技术职务(如院长、教授),也不是一种学历或学位(如博士),只是一个承担培养博士生的岗位而已。据说博导一词在国外同行中并不被认可,人家看重的往往是博士或教授的身份。目前国内院校在博导遴选方面的改革,实际上也是在与国际接轨。
 
造成国内外这种理解上的不同的原因在于,过去我们更多地把博导看成一种荣誉:因为他们都是从有一定造诣的教授中遴选出来,博导也就成了所谓的“教授之上的教授”了。并且,伴随着这一荣誉的,还有工资住房福利等方面的差别。这也是一些教授即使没有科研项目和经费,也要想方设法评上博导的原因。由此看来,打破身份界限遴选博导的做法,无疑是对博导岗位属性的一种回归。
 
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目前一些院校所采取的改革举措,想解决的是“有些博导没有项目和经费也招生,另外一些有科研项目和经费的教师却无法招博士生”的矛盾。但打破身份界限遴选博导的做法,解决的仅仅是“进口”问题。博士生培养质量的提高,更多的应该是关注“出口”,即能不能培养出一个货真价实的博士来。也就是说,博导遴选之前,如何确保导师水平的货真价实,如何保证科研课题的价值取向,如何明确导师的指导职责,如何鼓励研究生科研创新等都应该是值得关注的。否则,聘任一位副教授为博导,与先破格提拔为教授再聘为博导,其区别又在哪里?
 
换句话说,打破身份界限遴选博导,只是提高博士生培养质量的一个小前奏。如果没有制度创新和科学的评价机制,这些评上博导的副教授也未必不会养尊处优,甚至会带来新的矛盾。况且,对一个有浓厚兴趣和责任心的研究人员来说,对能否聘上博导都有一个理性的认识。没有当选中科院院士的袁隆平就曾说过:“我努力又不是为了当院士。”
 
顺便说一句,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学术研究的快乐远在物质追求之上。笔者并不反对提高博导的生活待遇,博导们的生活待遇也确有提高的必要。但将博导人为地定义为“教授之上的教授”,却无异于舍本逐末。
 
更多阅读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相关新闻 一周新闻排行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