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 医药健康 基础科学 工程技术 信息科学 资源环境 前沿交叉 政策管理
 
作者:蒋高明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08-4-11 2:31:20
蒋高明:农村大学生拖垮家庭?
 
春节期间,大学生们纷纷回家过年。然而在农村,大学生与家人团聚后,开学便成了头疼大事,常常是载着欢笑回家,含着眼泪返校。学费、书费、食宿费、零花钱每年约需1万多元,这对于一个收入只有几千元的农民家庭来说无疑是个重大负担。前不久,笔者领导一个中德联合小组在沂蒙山区4个典型村落开展了系统的社会调查,结果显示,一个4口农家收入平均为7000元左右;那些出现严重贫困的家庭多为家有大学生或高中生的。
 
笔者某初中同学的一双儿女很争气:儿子在上海念大学,女儿在县城读高中,两个学生每年最低花费需1.5万元。两口子精心伺候着4亩地,试图挣足学费,但是,仅靠种地供应学生上学比登天还难。没有办法,他们夫妇只好进城打工,再加上东拼西凑,勉强维持两个孩子的学费。等孩子毕业了,家庭为此要欠下几万元的债务。
 
27年前,笔者有幸考上了山东大学生物系,当时拿到录取通知书的情景至今历历在目。那个年代的大学是不收费的,来自农村以及月收入不足50元的城市家庭学生,可以享受国家发的困难补助。笔者上大学的补助费每月21.5元,住宿全部免费,根本没有什么学费要交。这21.5元俭省着花,足够用的,因为物价非常稳定。以伙食费为例,一份排骨2.5角一份;金银(鸡蛋)豆腐1.5角一份;1分钱的咸菜可够两次早餐。
 
毕业生也不愁就业,完全由国家分配。在那个年代,农村家庭考上一个大学生或者中专生,就意味着这个家庭逐步甚至彻底摆脱了贫困。现在情况不同了,毕业生就业难,农村学生上一些不太知名的大学,毕业即失业,只好考研,将就业希望寄托在硕士或者博士毕业,农家子弟接受高端教育的风险越来越大了。
 
农家大学生心理压力也很大。一方面来自家庭,父母为使他们接受教育付出艰辛劳动,大学生们心里非常清楚,他们有回报家庭的强烈愿望,但是严酷的现实往往令他们很失望;另一方面来自社会,在农村考上大学的远近闻名,如果大学毕业了,在城市找不到工作,再回到村里,他们感觉抬不起头来。笔者同学的孩子在某农学院毕业,因为没有工作,无颜回家,在城市打工漂泊几年了,连年都不好意思回家过。
 
在农村,一个流行的说法是:“一个高中生拖累一个家庭,一个大学生拖垮一个家庭”,概因为农家子弟上大学投资大、回报小,负债经营几年下来,农家会陷入贫困。农村大学生本身也有问题,他们没有认清现实,没有放下架子拓宽就业机会。过去的高等教育是精英教育,考上大学的比例不足10%;可现在的高等教育是素质教育,即培养合格的公民,高中毕业生中能够考上各类大学的占80%以上。但是,理想的就业机会是有限的。每年我国光大学毕业生就有495万人,相当于67%的瑞士人口,再加上硕士博士文凭拥有者、博士后人员,以及各类职业学校的毕业生,就业压力肯定是很大的,都进入科研单位、高等学校、政府部门、大型企事业单位肯定是不现实的。
 
因此,大学生需要对自己重新定位。你可能就是一个素质较高的工人、农民、出租司机、个体经营者。几年前在美国,笔者与出租司机聊天,他竟然是双硕士拥有者,根本看不出他对服务工作有任何自卑感。在北京的出租车上,我还没有遇见有硕士学位的出租司机,甚至大学毕业生从事这个职业的人也很少。大学生出力气不如农民工,知识功底又远不如老大学生,工作自然不好找。因此,放下架子,量力而行,自食其力,养家糊口,是今后我国大学生必须认真考虑的现实问题。
 
另一方面,大学需要根据国家需求认真办学,而不能完全迎合市场需要。公立大学一些基础设施甚至教师工资是国家出的,大学就应当履行为社会培养优秀人才的义务,而不是将所有的费用都摊派到学生头上,更不能变相从学生身上赚钱。国家急需的基础高校如师范和农业类院校,应尽量免收学费。中国现代化离不开高级人才的参与,如果农家子弟包括城市里的贫困家庭子弟因上不起学纷纷离开高校校门,那将是国家的悲哀,民族的灾难。
 
更多阅读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相关新闻 一周新闻排行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