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四张珍贵的博士学位证书 贺贝时璋院士获博士学位80周年 |
|
在德国图宾根大学的历史上,关于授予博士学位证书有一个传奇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便是我国著名生物学家、教育家贝时璋院士。
1928年,贝时璋获得图宾根大学自然科学博士学位;50年之后的1978年,图宾根大学再次授予他博士学位;60年之后的1988年以及75年之后的2003年,图宾根大学又两次授予他博士学位。这样,就有了一段关于贝时璋4张博士学位证书的故事。贝时璋是唯一获得图宾根大学如此殊荣者,图宾根大学更以有贝时璋这样的校友而倍感荣幸。这举世无双的4张珍贵博士证书彰显着贝时璋的科学人生,也饱含着德国人民对中国人民的深厚友谊。
1915至1921年,贝时璋在德国人创办的汉口德华学校(中学)和同济医工专门学校(同济大学前身)读了近7年书,德国老师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态度给他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他也适应了德国的教育模式。在国内的这段学习,给他打下了较好的自然科学和医学知识基础,有了扎实的德语语言训练,渐渐有了日后到德国留学的理想。1921年9月,贝时璋在同济医工专门学校医学预科毕业,虽然家境艰难,然而父母却举债给予全力支持。1921年秋,18岁的贝时璋背负着父母的期望,踏上了赴德国的自费留学之路。像贝时璋这样家境贫穷的人,想去德国自费留学本来是没有可能的。但是,那个时候正好遇到一个机会,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战败,德国国内通货膨胀、马克贬值。这就使得去德国留学所需费用,与在收费较高的同济医工专门学校上学相差无几。
德国弗赖堡大学承认同济医工专门学校医学预科的学历,来自这所学校的学生可立即进入弗赖堡大学医科就读。与贝时璋一同赴德的两位同学就这样学了医。但贝时璋却“弃医从理”,申请进入哲学(自然科学)学院学习动物学。
一年后,1922年秋,贝时璋慕名转学到邻近的慕尼黑大学动物系,目的是想听当时德国最著名的动物学家赫特维希(R.Hertwig)教授的课、在赫特维希教授门下做博士论文。然而,1923年秋,已70岁高龄的赫特维希教授将要退休,就推荐贝时璋转学去图宾根大学著名动物学家布洛赫曼(F.Blochmann)教授那里。及至到了图宾根大学,贝时璋才知道布洛赫曼教授也要退休。后来,哥尼斯堡大学动物系主任哈姆斯(J.W.Harms)教授调任图宾根大学动物系主任,做了贝时璋的导师。贝时璋就在哈姆斯老师指导下对醋虫的生活周期、各个发育阶段的变化、细胞常数与再生等进行了实验研究。
贝时璋的研究工作最后写成两篇论文。1927年发表的第一篇,证明细胞常数动物(稳定动物)醋虫在成长后是不能再生的。1928年发表的第二篇,证明细胞常数动物(稳定动物)在卵割为两细胞时期,其中一个是种系细胞,另一个是体系细胞;这时,两个细胞若人工分离开,前者能形成完整的胚胎,而后者则不能存活,结果是退化死亡;这与不稳定动物和半稳定动物卵割为两细胞时期,两个细胞人工分离开都能各自发育为完整胚胎的情况不同。
这篇就是贝时璋的博士论文,论文题目是《醋虫生活周期的各阶段及其受实验形态的影响》,受到德国生物学界权威科学家的赞誉。
第一张证书
1928年,贝时璋和他的德国同学魏尤完成了博士论文,学校通知他们二人于3月1日下午两点到位于威廉街的校本部进行论文答辩。下午4点钟,他们顺利通过了答辩。当他们走出大门口时,早已等候在那里的许多同学,有动物学系的,也有经常在一起进行学术交流的外系同学,欢呼着向他和魏尤跑来,将他们抬起来,一次次向上抛起,祝贺他们获得博士学位,同学们还簇拥着一直把他们送回系里。这一天,贝时璋拿到了图宾根大学授予的第一张自然科学博士学位证书。
第二张证书
1978年是贝时璋获得博士学位50周年。鉴于像他这样在博士研究生毕业50年后还在进行学术工作且取得卓著成果的,在图宾根大学的毕业生中仅他一人。同年3月间,趁巴登-符腾堡州(Baden - Württenberg )州长斯佩特先生访华之际,图宾根大学委托其代为授予贝时璋自然科学“金博士”学位。在德国驻中国大使馆专门举行了授予仪式和宴会。斯佩特州长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宣读了图宾根大学自然科学学院院长给贝时璋的贺信。
第三张证书
1988年,贝时璋的图宾根大学老同学还有多位健在,他们建议学校再次授予贝时璋自然科学博士学位,因为贝时璋在毕业60年后还在做研究工作,而且工作进展很快,这在世界上也是没有先例的。是年3月,贝时璋便接到了图宾根大学校长寄来的第三张博士学位证书。
第四张证书
2003年,正值贝时璋获得图宾根大学博士学位75周年。这一年的10月10日,是他100岁生日。而这一年他依然在孜孜不倦地工作。9月26日,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召开了“贝时璋先生百岁寿辰暨建所45周年庆祝大会”。德国驻华大使馆公使科伊内(H.Keune)先生代表德国政府到会祝贺,回顾了贝时璋早年留学德国求学的经历,授予他“唯一学术公民”称号,并代表图宾根大学授予他“钻石博士”学位。贝时璋的长女贝濂代表他接受了第四张博士学位证书。正是在那次百岁寿辰庆祝大会上,国家天文台宣布,国际小行星中心和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正式批准将国家天文台于1996年10月10日发现的、国际永久编号第36015的小行星命名为“贝时璋星”。
遗憾的是,现在贝时璋却只有3张博士证书了,1928年的那张在抗日战争时期逃难中丢失。1937年8月,日本飞机轰炸杭州。当时,贝时璋在浙江大学任教,为应付时局变化,贝时璋一家分成两部分:他的夫人程亦明带着四个孩子和保姆及装有比较重要的东西的几只箱子,由他送到朋友蔡堡老先生的老家余杭高桥头去避难;而他和父亲则住在杭州。随后局势越来越紧张,10月初浙江大学决定迁校。于是贝时璋又到高桥头将家人及较轻的箱子接回杭州,而较重的箱子则留在了高桥头。岂料放有他1928年的博士学位证书和夫人程亦明金陵女子大学学士证书的箱子,在沦陷时竟全部丢失。
值得宽慰的是,贝时璋还珍藏着3张记录着德国人民友谊和母校厚爱的博士证书。更何况,这种友谊是牢记在他的心底、永远也丢失不了的。贝时璋在德国留学期间,与德国同学相处十分融洽,大家都亲切地叫他“Pai bub”(贝娃娃)。那期间,他曾先后与几位德国同学租住在德国人家里,为了省钱还一起住过汽车房。时间过去了80年,说起他的德国同学,他会随手写出一连串德文名字。几十年来,一些德国同学以及他们的家人与贝时璋一直有着书信往来,德国同学的子女们还曾到北京看望过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