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 医药健康 基础科学 工程技术 信息科学 资源环境 前沿交叉 政策管理
 
作者:李玉兰 朱振国 来源:光明日报 发布时间:2008-2-20 10:13:24
考研降温:是“拐点”还是“缩水”
 
尽管公布的今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报名人数比去年减少8.2万,但是同时披露的国家今年研究生招生计划安排却增长了6%。据此有的人认为:研究生教育“拐点”来临。而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则发现,有人对此有异议:考研人数减少不是“拐点”而是正常的“缩水”,我国研究生教育改革正处于微妙的变化时期。
 
在职考研人数减少,社会对学历的认识回归理性
 
“减少的部分主要是在职考生的人数,应届本科毕业生报考人数其实稳中有升。”北京理工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曲虹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这样介绍北理工的情况。
 
曲虹说,以北京理工大学为例,今年报考人数减少了9%左右,减少部分主要是在职考生的人数,因为在职考生不愿轻易放弃工作,同时,社会上在职学生学习、培训的途径和机会也增多了,许多人开始觉得,不一定非要花三年时间和不菲的学费来读研。
 
曲虹同时介绍,在报考总人数下降的同时,由于应届毕业生就业形势的日趋严峻,应届报考人数事实上是稳中有升的。北理工在2004年至2006年,应届毕业生报考比例都在60%,2007年上升到62%,2008年上升到超过66%。曲虹认为,研究生报考人数回落是正常现象。2005年到2007年三年研究生数量增长比较快,特别是2005年增长幅度达到36.8%,加上报考量连续增长三年,已经到了比较稳定的阶段,有一定回落,也是正常的。
 
北京大学研究生院一位相关负责人表示:报考北大的绝对人数虽然比去年减少1000人左右,但是比学校预计的还是多,总数超过2万人。由于2008年北大免试推荐研究生增加10%,在招生总数不变的情况下,报考录取比反而加大。
 
全国许多高校都有类似情况,有报道显示,虽然考研总体人数下降,但是名校的竞争激烈程度并未缓解。上海在免试推荐研究生比例增加的情况下,复旦大学跟去年相比报名人数只下降了200人,总数仍然高达1.5万以上。上海交通大学报考和录取比也是居高不下,有的专业达到10:1的比例。
 
一边是报名人数下降,一边是竞争激烈程度上升。专家认为,考研人数挤出“水分”,这说明社会对研究生学历的认识正在回归理性,更加注重研究生学历的含金量。
 
找工作“不吃香”,研究生教育可望走出“职业教育”的尴尬境地
 
今年考研报名人数减少的另一个重要部分是“随大流”的考研群体。记者从辽宁省教育厅了解到,今年辽宁省报考研究生人数为53000多人,比2007年减少5300多人。相关负责人在分析报考人数减少的原因时说,本科生是考研的“主力军”,但是有不少本科生考研本身是“随大流”行为。
 
这位负责人分析,随着本科生扩招,打算考研的学生并不少,但是真正热爱科学研究、并将之视为人生乐趣,愿意为之付出一生的考生并不多。大部分考生是带有很强的功利心考研。如果在大学毕业时有其他合适的渠道走向社会,就放弃考研。也有的学生由于害怕竞争激烈,在最后确认报名时放弃了。
 
事实上,这部分人在考研群体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某高校一项对考研学生的调查显示,仅有8.7%的学生考研是为学术研究,70%的学生是为提高未来就业竞争力,8.5%的学生则是为缓解就业难的境遇。
 
研究生教育本身目的是培养“高层次研究型人才”,但是,近几年来我国的研究生教育却在一定程度上扮演着“职业教育”的角色。“考研热”升温伊始,许多考研学生的目的是为自己找到满意工作增添筹码,或者利用考研的机会从冷门专业转换到热门专业。
 
今年考研人数下降,媒体热议研究生在找工作方面失去优势。研究生是否真的在就业市场上不如本科生了?到目前为止并没有证据证明这一点。实际上,许多找工作遇冷的研究生在本科毕业时就是因为找不到工作而选择考研的,一位民营企业的老总说,研究生也好,本科生也好,找工作关键是看你对工作有没有准备。
 
社会对于人才的期望不再简单看学历,而是转向看能力。分析人士指出:“研究生”这三个字不再是就业的“万金油”,大学生应当更科学理性地规划自己的未来,不应再“一考无忧”。其次,研究生教育要褪去浮躁的光环,走出“职业教育”尴尬境地。
 
“分轨”能否成为研究生教育改革的一个方向
 
近日在北京大学举行的一个中国研究生教育发展论坛上,多家高校研究生院的相关负责人都表示,学生“就业”当先的心态,社会把就业当做衡量研究生教育水平潜在标准,这些对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形成了制约。如何最大限度地遴选出有志于科研的优秀本科毕业生是目前研究生招生工作的一个挑战。
 
培养研究生的目的到底是什么?目前,我国研究生培养依据的学位条例还是1980年制定的,目标主要是向科研院所输送师资及研究人才。现在各院校的培养目标是“研究型人才”,或者笼统的“高层次人才”,但是研究生毕业后,去做相关科学研究和进入高校的只是很少一部分,更多的是和本科生一样,在同一个层面上择业。
 
有专家提出,可以借鉴国外研究生双轨制培养模式,把研究生分成直接就业和从事科研两个部分,区别培养。前者贴近市场需求,侧重培养就业技能,学制可缩短到两年;后者以科研为目标,硕士是为读博士做准备。厘清起点,学生、学校、社会才能矫正错位。培养目标区分开,培养方式也相应调整,同时也会改善研究生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比如保证上课出勤率、提高科研创新能力等。现在有很多学生觉得上课讲的东西对以后找工作没有用处,所以不去上课,也不能安心搞科研,而是找各种机会去打工积累工作经验。老师由于带的研究生人多,也不能把精力集中在有志于科研的学生身上,不利于提高这部分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分轨”可以合理配置现有教学资源,以就业为目的的部分,减少课堂教学,增加实践环节;以科研为目的的部分,则可以加强师资,着重培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
 
更多阅读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相关新闻 一周新闻排行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