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 医药健康 基础科学 工程技术 信息科学 资源环境 前沿交叉 政策管理
 
作者:杨新美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08-2-19 2:40:7
中国空间技术40年 多领域跨入世界先进
第二届中国空间技术论坛在京举行
 
[科学时报 杨新美报道]为庆祝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空间技术研究院成立40周年,第二届中国空间技术论坛2月18日在京召开。本届论坛云集了国内空间技术领域的相关科研单位的领导以及众多专家、学者,共同总结和回顾了中国空间技术40年来取得的成就,展望中国空间技术的未来发展。
 
论坛上,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空间技术研究院院长杨保华对40年来中国空间事业的卫星技术、载人航天技术、深空探测技术以及空间技术应用所取得的成就进行了总结,并阐述了我国空间技术“十一五”后期和“十二五”期间的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此外,神舟飞船和嫦娥卫星等九大系列航天器系统总设计师也就各型号航天器的技术成就和未来展望作了精彩报告。
 
40年来,空间技术研究院先后攻克了一大批空间技术领域的难题,取得了多个重大空间科技专项的立项,突破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在卫星回收技术、地球同步轨道通信卫星技术、载人飞船技术、月球探测技术等多个领域跨入世界先进行列。空间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带动了微电子、计算机、光电、新材料、新能源、生物以及纳米技术等高新技术群体的崛起,有力地推动了传统产业的技术进步和升级换代,大大提升了我国科学技术的整体水平。
 
杨保华告诉记者,经过40年的发展,我国航天器研制能力明显提升,航天器发射密度、成功率、在轨运行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均得到巩固提高,航天器研制周期明显缩短,使用寿命也大幅延长。
 
数字表明,“九五”以前,我国年均发射卫星1.5颗,“十一五”期间已达到年均8颗以上;我国返回式遥感卫星在轨工作时间由3天增加到27天,基于“东方红三号”公用平台的“中星22号”通信卫星的使命寿命超过了8年,基于“东方红四号”公用平台的新一代大功率、高可靠、长寿命、大容量通信卫星的设计寿命将达到15年;研制周期仅26个月的尼日利亚通信卫星成功交付使用,实现了我国整星出口零的突破,嫦娥一号卫星的技术水平达到了当今世界同类月球探测器的先进水平,从正式立项到成功发射仅用了33个月。
 
据了解,今年将是我国有史以来航天器发射的高峰年,将进行神舟七号飞船、环境一号A星和B星、风云二号气象卫星和委内瑞拉通信卫星等十余个航天器的发射飞行任务。神舟七号飞船将突破宇航员出舱活动的重大关键技术,为下一步空间飞行器交会对接和空间站的建设奠定技术基础。环境一号A星和B星以及预计明年发射的C星将构成我国第一个环境和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星座,对全国环境和灾害的状况进行大范围、全天候、全天时的动态监测与预报。
 
在未来5到10年内,我国将建立多种功能和多种轨道的、由多种卫星系统组成的空间基础设施,与卫星地面应用系统形成完善、连续、长期稳定运行的天地一体化网络系统;完成我国载人航天二期工程任务,建成短期有人照料、长期在轨自主飞行的空间实验室,开展载人航天工程后续工作;完成我国月球探测二期工程任务,实现月球软着陆和自动巡视勘察,开展月球探测三期工程的前期研究。
 
据悉,本届论坛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空间技术研究院庆祝成立40周年系列活动之一。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相关新闻 一周新闻排行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