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 医药健康 基础科学 工程技术 信息科学 资源环境 前沿交叉 政策管理
 
作者:孙保存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08-2-19 2:40:7
孙保存:建立统一规范的肿瘤生物学数据共享平台
 
20世纪下半叶以来,世界癌症发病率与死亡率均呈上升趋势,尤其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癌症发病数以年均3%~5%的速度递增,癌症死亡成为人类七大重要死因之一。有预测显示,到2020年随着世界人口达80亿,将有2000万新发癌症病例,其中死亡人数将达1200万。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全世界,癌症均已成为严重的公共健康问题,建立全国性的肿瘤生物医学数据网络平台并与全球医学家实现数据资源共享是非常重要而迫切的任务。
 
肿瘤登记处于起步阶段
 
统计数据显示,在过去的30年间,由于年龄结构变化和饮食结构、生活方式改变及环境污染等诸多因素影响,我国癌症死亡率呈明显上升趋势。到2000年发病、死亡人数分别为180万~200万和140万~150万,癌症死亡人数占总死亡人数的20%。由于我国人口年龄结构更趋老化,以及已暴露于不良生活方式和环境的人口基数过大等原因,将导致在未来20~30年间,我国癌症死亡率继续上升。同时,我国高发癌谱亦呈现明显变化趋势:目前处于发展中国家高发癌谱向发达国家高发癌谱过渡阶段,已形成发展中国家高发癌谱与发达国家高发癌谱并存的局面,从而增加防治难度。
 
全人群基础上的肿瘤登记系统是掌握恶性肿瘤发病死亡状况的唯一途径,从而才能获知癌谱变化趋势,研究恶性肿瘤发病、死亡的动态变化,探索恶性肿瘤的危险因素,评价防治效果以及制定防治规划。许多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肿瘤登记工作日益走向成熟。至1990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已接纳了世界上65个国家的肿瘤统计资料,覆盖世界28%的人口。
 
据2002年统计,全国已有48个肿瘤登记系统,然而仅能够覆盖全国5.7%的人口,而且这些登记系统主要局限于沿海发达的地区、大城市以及特殊肿瘤高发地区,多数的肿瘤登记中心仅处于起步阶段,数据质量参差不齐。现在只有天津、北京、上海、江苏启东等10个肿瘤登记机构拥有相对规范的肿瘤登记系统和质控网络。这些独立的登记系统没有形成相互联系的网络,导致我国肿瘤发病数据非常分散。因此,建立覆盖面广代表性强的肿瘤发病死亡监测系统十分必要。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是我国重要的肿瘤防治研究基地之一,由该院建立的天津市恶性肿瘤发病死亡监测系统始于1978年,范围覆盖天津市内6区160平方公里,约400万人口。该监测系统为全人群、历时近30年的全谱恶性肿瘤流行病学研究信息平台;目前拥有26万份肿瘤发病死亡资料,累计520万份数据。
 
此外,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国际上已建立了庞大的分子标志物数据库,包括人群基因多态性SNP数据库。但国内目前肿瘤分子流行病学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北京、南京等相关科研机构已开始了初步探索,但均存在样本例数较少等方面的问题,不利于中国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进一步发展,急需建立全国性的分子流行病学数据平台。
 
资源共享尚难实现
 
我国肿瘤流行病学数据平台建设存在的问题有:肿瘤发病死亡数据搜集标准与项目尚不规范,国内目前尚无统一性标准加以规范;数据质量得不到保证;中国各地方肿瘤流行病学数据不能互相共享,各自为战。近30年来,中国各地方积累了大量各地区肿瘤流行病数据,但各地区数据仍然只掌握在少数几个研究单位手中,数据没有进行资源共享,不仅造成资源不能有效地加以利用,而且也不便于开展深入的大规模联合研究,导致重复性研究仍十分普遍。目前国内尚未建立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数据库,数据资源未得到整理和利用。
 
在肿瘤组织库建设方面,组织库覆盖面不够广,各省级肿瘤医院的组织库尚处于初创阶段,规模小,经验不足,急需扩充和完善;各个肿瘤中心在收集、储存及分配标本的过程中缺乏统一规范、质控体系和与临床机构的协调机制;国内各组织库均未实现计算机联网,尚未建立全国性中心信息平台,难以实现资源共享和国际间交流。
 
在临床数据资源平台建设方面,规范化治疗尚缺乏针对中国人群特点的肿瘤规范化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估标准。多数肿瘤防治机构尚未建立标准化的电子病历和影像库,实验室检查和预后资料数据库,导致各类临床资料不够完整,且整合程度低。医疗机构内部网络欠完善,各类临床资料得不到有效共享,国内各医疗机构间未建立临床资料数据共享网络,无法实现与国际信息平台的交流合作。
 
此外,在肿瘤文献信息资源建设方面,由于不同数据库结构不统一,各数据库的数据都是进行封闭式管理,各资源系统不能和其他系统进行数据交换,从而导致各资源子系统的数据关联程度低,整合性差,资源使用效率低下。
 
建立统一规范的共享平台
 
肿瘤生物医学数据共享网络平台的建设是一个肿瘤临床和基础研究,以及生物信息与计算机网络等多学科参与的系统工程。其核心是建立全国性的数据资源收集、管理、整合分析的信息网络平台,最终实现全国各医疗和研究机构间以及与国际肿瘤数据库间的数据交换和资源共享,建立方式应遵循统一化、标准化、联合化、共享化的原则。
 
在肿瘤流行病学信息平台建设方面,国内应建立以大规模的肿瘤研究中心为主,辐射到相关的肿瘤流行病学机构的全国性人群肿瘤发病、死亡、随访监测的网络系统。建立全国性肿瘤分子流行病学人群研究数据库、全国统一的肿瘤描述流行病学和分子流行病学数据共享网络平台和数据分析中心,与国际权威的信息平台以及数据库进行联网,实现数据交换和资源共享。
 
肿瘤组织库信息平台建设要使用全国统一标准建立标本采集、储存、分类、检索系统,全国各组织库间采用标准化的质量控制标准。逐步健全统一的恶性肿瘤诊治规范,完善统一的肿瘤标准化电子病历系统,在国内各肿瘤研究机构间推广使用。文献信息数据共享平台的建设应依托现有的文献信息中心,制定统一的文献采集标准,最终实现文献信息资源共享。
 
(作者为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教授)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相关新闻 一周新闻排行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