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 医药健康 基础科学 工程技术 信息科学 资源环境 前沿交叉 政策管理
 
作者:陈宪 来源:北京青年报 发布时间:2008-2-13 11:12:53
评论:没有一流学科,何来一流大学
同质化的高校是注定不会成为世界一流大学的,这就是结论
 
在最近各地“两会”的报道中,关于大学的讨论成为“热点”。中国的大学在进入舆论中心时,有一个口号出现频率很高,争议也最多,那就是“建成世界一流大学”。
 
应当说,中国大陆目前还没有一所高校,在世界比较权威的排名中,进入前100名。想办世界一流大学的愿望是好的,我们也应该提出一些阶段性目标,努力地去实现它,而不至于因为目标过于宏大,迟迟实现不了,而严重挫伤广大师生,乃至全国人民的斗志与信心。成为世界一流高校的阶段性目标是什么呢?是在中国的高校中创办一批世界一流的学科。这在当下不仅完全可能,而且十分现实。这些具有国际可比性的一流学科,将为创办世界一流大学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比现在大而化之地喊一时难以实现的口号,不知要好多少倍。
 
事实上,世界一流大学之所以成为一流,是因为它们有一流的学科,它们各自拥有的一流学科,构成其不同于其他学校的特色,形成其成为世界一流高校的核心竞争力。这就告诉我们,要有世界一流大学,先要有世界一流学科。综观目前国内官方和民间的学科排名,还基本是在国内范围进行的。据我所知,现在高校还较少参加国际社会的这类学科排名,而且,对如何进入这类排名还知之甚少。对于人文社会科学的有些学科来说,甚至连可比性都还没有。以管理学科为例,参加这类排名的前提,是进入北美或欧洲的商学院认证。通过这些认证,使我们懂得国际间对话的“语言”和标准。然后,才有资格参加排名。我们不都在说要国际化吗?这就是国际化的起步。
 
在目前的高校评价体系中,非综合性、研究型大学是不可能排名靠前的。这就导致大家都奔着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的方向赶,这本来明明是一件“皇帝的新衣裳”,但就是不愿意把它挑明了说。一些财经类高校,近年来都办起了理科和人文学科,甚至工科,试图往综合性方向发展,甚至一所国内著名的以人文社会科学为特色的高校,这些年也办起了理科。在资源总是稀缺的这一大背景下,大家都这么个干法,是难以实现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的。因此,我们一定要改变高等教育发展的目标导向,强化学科建设这一基础,在学科层面上进行国际接轨,并鼓励学科进行国际比较和排名。这样,就能够促使各高校力争办出学科特色,并用学科特色去争取有实质性内容的世界一流。如果我们真正有了一批具有自己学科特色的大学,那么,距离形成世界一流大学就真的不远了。
 
造成目前高校发展存在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是教育行政化。任何东西一旦行政化了,就模式统一、标准单一。就像现在教育行政部门搞的很多评估,不管你是什么水平和类型的大学,都用一个指标体系来评估你。大学的学科水平是靠评估出来的吗?大学自由思想、自主创新的水平,能用统一的模式和标准来衡量吗?我们都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但就是不改。也许有人会说,当新的办法还没有形成时,老的办法又不要了,岂不乱套。事实上,这种担心是多余的。大学和社会的其他组织一样,都是在自主、独立的状态下,对自己的发展切实负责时,才能获得良性的发展空间,才能拓展广阔的发展前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企业不就是这么走过来的吗?当然,高校和企业是性质不同的社会组织,但它们的发展机理是有相通之处的。成功的企业一定是个性化的,成功的高校也一定是个性化的。照现在的办法搞下去,高校势必同质化。同质化的高校是注定不会成为世界一流大学的。这就是结论。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相关新闻 一周新闻排行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