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妈比我还关注闵老,因他们对化工都很感兴趣,当晓得闵老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时,爸爸激动得像个小孩子一般!”得知闵恩泽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时,整个北京师范大学成都实验中学沸腾了,全校同学一起坐在电视机前观看颁奖仪式,同时学校新闻显示屏上也打出了“热烈祝贺闵恩泽校友荣获2007年国家最高科技奖”字样!
乡音未改 每回成都必到母校
闵恩泽先后在北京师范大学成都实验学校(前身)初四班和高七班学习,虽然离开成都几十年,但每次一回成都,就必定回母校看看,并将学习方法传授给小校友们,鼓励他们好好读书。
据实验学校刘增利校长介绍,虽然闵恩泽离开成都几十年了,但他却一直改不了乡音。刘增利也曾听不懂他的一口“川普”,据说很多场合闵老更操着一口流利的成都话。
捐奖学金 透露还将继续充实
“恩泽奖学金在成都只有我们学校有,从2004年设立开始到现在已颁发了四届,共有123名学生获得了该奖学金!”刘增利称,2003年闵恩泽私人捐献出10万元,用于为母校建立“恩泽奖学金”。
北京师范大学成都实验学校每年从“闵恩泽奖学金”中支出1万元左右,用于奖励学业优秀的学生和帮助贫困学生完成学业。
闵恩泽曾表示将会进一步充实奖学金,用于帮助考上大学但无钱读书的学生,但新的奖学金是否会从此次奖金中筹集,目前还无法确定。
获奖学生 闵爷爷经常给我们写信
每当闵老回母校时,实验学校的学生都会为他送上亲手制作的小礼物,而他也在去年10月19日回母校时,提笔为小校友们写下了“科教兴国,关键在人才,希望在你们身上”作为勉励。
“看到我们都站在操场上,闵老也一直陪着我们站了一个多小时。”高一女生周丹表示,她给闵老寄过一张贺卡,闵老不仅回了贺卡,还亲笔写下了祝福。
高三女生赵依学习成绩优异,两年来连续获得恩泽奖学金。得知闵老获奖后她非常激动。
“这几天我不断在看您们送给我的丰富多彩的礼物、写的寄语和祝福,我深深感到您们给我带来了快乐和激励,再说一声谢谢您们!”去年10月26日,闵恩泽写信以表感谢,信中还不忘将独有的“西游记”式学习方法和众多小校友分享。
忘年交情 擅长接受新生事物
“他一直不断进取,很乐观,随时保持着年轻的心态,对新生事物接受很快。”闵老的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成都老友表示,他和闵老认识了10多年,是非常好的朋友。
在老友心目中,闵恩泽一直保持着很年轻的心态,虽然已是84岁高龄,但他对电脑、手机等新生事物也很感兴趣,甚至对一些玩具都非常喜欢,平时他仍会用计算机等辅助工具。
目前该老友不仅帮闵恩泽代管着“恩泽奖学金”,同时还自己捐献了2万元。
中学回忆 鳝鱼吓坏“饶代数”
“当时我们为老师也取了‘饶代数’、‘郑生物’……”在闵恩泽为母校写的校友回忆录中,他记录了中学时代给老师“成都式命名”的趣闻,同时他还回忆了课外生活的趣闻。
“一天我们和他开了一次玩笑,把一条鳝鱼藏在黑板布里,他拿起黑板擦时,鳝鱼溜了出来,吓了他一大跳!这次他可真生气了!吓得我们不敢出声,后来连连向他赔罪。”
由于闵恩泽中学时特别喜欢打排球、到稻田边捉鳝鱼、到三瓦窑烧砖取土后的深坑里游泳,所以在回忆录中他还特别注明了抓鳝鱼的学问。
连线北京 女儿:他从不计较名利
闵恩泽是第一个获得国家最高科技奖的四川人,1月8日,记者在第一时间电话采访了闵恩泽的家人。闵恩泽的女儿闵知琴说:他是我心中的标杆。
闵知琴看到的父亲,是个很特殊的人:“他做事非常执着。名与利他都不会去管,几十年,他都没有这样的想法,就是为了做成而做成。”
昨日召开的2007年度国家科技奖励大会上,闵恩泽有一个不长的发言,他的夫人、中科院院士陆婉珍笑呵呵地说:“他昨天晚上在家,把稿子反复念了好几遍。”其实,闵恩泽执着的性格,青少年时期已为陆婉珍所知:“我们是1946年毕业于重庆中央大学化学工程系的同学,我记得那时他的笔记是全班做得最好的,给人一看感觉特别工整。”老人家不断地重复:“要不你晚一点打来,我也在等他电话。”虽然只是一个电话,但看得出伉俪情深。
写东西,要改七遍方可出手,这是闵恩泽对女儿的教育。如今,闵知琴把这个“祖传秘方”教给了自己16岁的女儿:“即使改不了七遍,也一定要多改几遍才行,我们都会尽力去做。”
连线北京 学生:一口“川普”很亲切
“闵老在工作和研究方面非常严,但在生活方面对我们特别好,他有一个笔记本,将他学生子女的生日都写在上面,每次生日时他都会送上小礼物。”记者电话采访了闵恩泽带的博士研究生姚志龙。据他介绍,闵恩泽在生活中喜欢听京剧、养鱼,还会唱《上海滩》等流行歌曲,他喜欢下厨,平时说着一口亲切的“川普”。
姚志龙9岁的女儿岚岚,不仅在生日时得到了闵恩泽送的礼物,获得钢琴比赛大奖时,闵老还专门订了蛋糕为她庆祝,闵恩泽对所带学生的孩子,就如同自己的亲孙子(女)一般。
“闵老总共带了56个学生,一般每年只带一两个,对学生要求也比较高。”在工作和研究上,闵恩泽是一名非常严格的导师,每天都会到办公室读书,研究行业最新动态,每当看到与自己和学生所研究的领域相关的内容,还会将资料复印下来,用红笔在文献前面写上学生名字,然后转交给做研究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