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新 闻  论 坛 博 客 分类信息 论 文 实名举报
       直播 | 科学时报系列 | English | 电子杂志 | 邮件订阅 | RSS | 返回首页   
科学网首页>新闻中心>正文
熊丙奇:谁是杰出的社会科学家
把官方奖励、学术头衔作为打榜的主要指标只是迎合时髦
 作者:熊丙奇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08-1-8 2:6:33 小号字 中号字 大号字
 
近日,由中国校友会网大学评价课题组编制的《2007中国杰出社会科学家研究报告》正式发布。报告公布了505名入选2007(首届)中国杰出社会科学家名单。除中国杰出社会科学家名单外,该报告还列出了中国杰出社会科学家所属单位分布、所属学科领域分布以及毕业院校等。
 
这份榜单中,在高等教育学领域被称为泰斗的厦门大学潘懋元教授、在经济学领域久负盛名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吴敬琏、在法学界享有盛誉的吉林大学教授邓正来以及中山大学教授刘小枫等不在其中,因此不少人认为这份榜单有太多疏漏,不够权威。
 
在笔者看来,这还不仅仅是疏漏与不够权威的问题,而是其评价的导向存在严重的问题,对什么是杰出的社会学家的真正内涵都不甚清楚。
 
遴选“中国杰出社会科学家”的指标具有两个特点:一是以官方奖励为主;二是以学术头衔为要。官方奖励就代表学术贡献?姑且不论近年来在各种评奖中,出现各种跑奖要奖的不良现象,以及有的获奖的第一作者并非是实质性的成果贡献者。就人文社会学科而言,获得官方奖励的并非意味着最高的学术成就,甚至有一些在学术界影响广泛的学术成果,根本难以获得官方评奖的青睐,而一些学者也从来不去申报什么官方奖励。这些情况,略知当下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现状的研究者应该不会不知道吧?
 
学术头衔就代表学术水平?众所周知,在行政主导各类资源配置的教育界、学术圈,学术头衔的产生,往往与行政身份密切相联,学术头衔不依学术水平高低评价,而是掺杂了权力、利益等诸多因素,“官大学问大”几成定势。更令人可笑的是,长江学者奖励计划本是通过对部分青年学者提供资助,使他们能安心做学问,从而为学术发展作出贡献,而在现实中却异化为了学术荣誉。
 
还有只是申请成功国家社科基金等各种基金、研究项目者,他们根本还没有做出成果,就获得了至高无上的“学术荣誉”。对此,学术界曾有比方——现在是比谁施肥多,而不是谁产量高。施肥多没产量的,受表彰;没施肥少施肥靠精耕细作获得高产的却面临生存危机(因为他们的课题数、经费数通不过考核)。
 
把官方奖励、学术头衔作为打榜的主要指标,其实迎合了当前学术圈看重奖励、看重头衔的“时髦风尚”——多少“学者”在努力奋斗去争取奖励、争取项目、争取头衔,并用已有的奖励、项目、头衔去获得新的奖励、项目、头衔呢?进入此榜的诸多杰出社会科学家,说不定会在自己申请下一次奖励、课题或头衔时,把进入此榜的“荣誉”也列进去。而此榜也因此在下一年度发布时,以获得杰出社会科学家的肯定,作为宣传的重要依据。可谓各取所需,皆大欢喜。
 
事实上,此研究报告本身进一步反映社会与学界的浮躁。按笔者的理解,为何研究者要选取眼下的“指标”?除了他们的价值取向之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获取数据容易——把相关奖项列出来、相关头衔找出来,就十分方便地排出了名次——这与高校、科研机构里职称评审、考核评价方法几乎完全一致。而在关注这些显性指标的同时,真正有价值的学术、值得尊敬的学者却遭冷遇了。
 
当然,真正杰出的学者,是不会在乎这种排行的,而杰出的学者,也不是靠排行排出来的。
 
更多阅读
 
 
 
E-mail推荐
相关新闻 当周新闻排行
谁是杰出的社会科学家?
2007“杰出社会科学家”评选闹笑话...
中国杰出社会科学家名单揭晓 社科院北大...
中国杰出社会科学家名单揭晓
香港企业家陈树锴向德国捐巨资设立社会科...
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2008年经济蓝皮书
2007·北京社会科学普及周开幕
“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获第五届吴玉章人...
中山大学博士称遭导师虐待 校方介入调查
2008年国家留学基金资助计划及申请条...
“2008中国大学排行榜”遭质疑 北大...
评论:校长追签字被罢免 领导的心思你别...
科技部通报2006年度国家科技计划和专...
1月3日《自然》杂志精选
美国会批准2008年度科学预算
中山大学通报:导师承认粗暴向学生道歉
京ICP备07017567
Copyright @ 2007 科学时报社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