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避开城市照明对天文观测的影响,近日中科院上海天文台已在浙江另觅观测地。上海天文台光学天文重点开放实验室佘山基地主任陶隽表示:“上海的灯光已经让我们的观测工作大打折扣,我们必须寻找更合适的观测基地。”
记者1月21日从上海天文台了解到,根据近日上海天文台与浙江相关单位签订的协议,双方计划在浙江安吉天荒坪共建我国第一个夜天光保护区,并建设两个天文专业观测室和一个科普观测点,而佘山观测站的一些仪器将被搬到天荒坪。
陶隽介绍说,早在2001年,上海天文台就开始着手寻找合适的天文观测站选址。根据1985年国际天文学联合会(IAU)的建议,世界级的高质量天文台人为光的背景增加应少于10%,即人为光的背景的增加不超过0.1等,国家级的不超过0.2等,即光污染的比例只能小于20.2%。而1998年的一份对上海天文台佘山观测站周围光污染的测试表明,光污染比例高达591%。陶隽说,现在的光污染肯定比那时候还要严重,虽然近几年天文台也在更换更好的观测器,但是观测效果依然不尽如人意。
据介绍,合格的天文观测站应该光污染小,即极少受人造光源干扰,常年大气洁净,晴夜数多,但是现在距离佘山观测站3公里内,不仅有路灯、别墅区工地的照明灯,还有周围星级宾馆的泛光照明,这导致工作人员在佘山观测站已无法拍摄到一些很暗的天体,最多只能观测到16-17等星。天文台一台国内第二大、口径为1.56米的光学望远镜也因此患上了“白内障”,近年来很少能参与世界级的天文观测项目。
而在海拔近1000米的天荒坪江南天池观测基地,工作人员使用望远镜甚至可能观测到20等星,即探测到更暗弱的目标。尽管如此,为了避免可能出现的光污染,上海天文台与浙江方面签订的协议中已明确指出,相关区域内将进行灯光改造和必要的管制,以满足夜天光保护的需要。
此次在天荒坪建设观测基地的建设还只是个开始,上海天文台今后研制的大型光学望远镜,也将考虑放在中国的西部地区,而上海市内将不再添置新的光学天文观测仪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