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自然资源就好像是地球上的最后一块馅饼。而中国的资源产业正在转型中,对于世界来讲,既是挑战,亦是机遇,考验着全球投资家、企业家、科学家和政治家的智慧与胆略。”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副研究员刘燕鹏近日在接受《科学时报》采访时说。
刘燕鹏等研究人员承担了中科院地理所和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政策研究中心的一个联合课题。课题组整体分析了中国资源、产业和市场的现状后认为,我国每一门类的优势资源都可以形成规模较大的产业,特别是居垄断地位的资源,可以形成具有世界性的产业,这是我国资源绝对数量的巨大优势。但是,目前中国还没有充分利用好资源数量优势,尽管资源产品市场空间巨大、利润丰厚,但资源产业发展不平衡。中国现已成为世界矿产品第三大纯进口国,未来这一现象还将加剧。
“在中国,资源本身、资源产业、资源市场及国际贸易中都存在着诸多矛盾,这些矛盾从某种角度左右着中国政府的政策动向。”刘燕鹏说。
资源含量:贸易出口大于进口
在深入分析中国资源结构特点与国际贸易结构后,研究人员认为,中国出口贸易的资源含量大于进口贸易,其在资源及利用上存在深层次矛盾。
中国的矿产品国际贸易连年高速增长,但却呈逆差态势。最新的海关数据统计显示:2006年我国矿产品及其相关产品进口贸易额为2303亿美元,出口贸易额为1536亿美元,进出口贸易逆差768亿美元;与2005年相比较,进口贸易额增加387亿美元,出口贸易额增加377亿美元,进出口贸易逆差增加10亿美元。然而,在贸易逆差的背后,却是出口贸易的资源含量高于进口贸易的资源含量。
根据一个国家的资源型产品是否具有显著比较优势,可以将国家大致分为两类:资源优势国家和资源劣势国家。该课题组得出的结论再次证明,整体而言,中国的资源型产品不具有比较优势。他们提出了3个方面的因素。第一,我国是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其次为技术加工型产品,第三位的是资本加工型产品,最后才是资源型产品。第二,与以资源型产品出口为主的国家相比较,我国在大多数资源型产品上也不具有比较优势,仅有小部分产品具有较为微弱的优势。这与多年来我国实行的发展策略有相当大的关系。最后,国内经济发展长期以来属资源高消耗型,大量的资源及其资源型产品在国内生产过程中就已被消耗掉。因此,我国只不过大量出口了消耗资源较多的产品。
从我国资源型产品的相对出口绩效指数(RCA)均值为0.49也可以看出,我国处于比较劣势。在3个子类中,RCA农产品为0.56,矿产品为0.29,皆为劣势;纺织产品为2.01,是唯一具有比较优势的子类。
另外,与巴西和印度两个发展中国家不同,我国的比较优势是建立在一个较高的出口平台之上的,而支撑这一平台的,正是我国的人力资本优势。
资源产业前景态势
在中国,矿产资源为国民经济建设提供了93%的能源、80%的原材料、70%以上的农业生产资料和30%的城乡居民生产生活用水。农业资源为国家提供了80%以上的热量、75%以上的蛋白质、88%的食物和生活必需物质。
“从中也可以看出中国的资源产业拥有巨量的市场空间。但是,经济长期高速增长对资源的需求和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资源产业、市场极不相适应,加深了其间的矛盾。”刘燕鹏说。
研究人员对资源产业的担忧还在于一些难以有良方缓解的深层矛盾。一方面,资源产业,特别是农业和矿业等属于弱质产业,受到自然条件的约束较大,我国具有数量优势的矿产资源,国内用量多半不大,而常用大宗矿产又多半储量相对不足,资源相对短缺甚至紧缺,而且贫矿、难选矿多,共生矿、伴生矿多,中小型矿多。
另一方面,地质勘探技术与装备落后,大多还是五十年一贯制的人工作业方式,没有大的改观,勘探队员工作生活条件异常艰苦。虽然地质勘探费用年年增长,但仍低于同期的其他投入,并且投入产出的边际效益在逐年下降。
从管理看,勘探采掘业的管理现状与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急需现代化管理理念的注入。并且,矿山生产能力有限,安全问题欠债太大,短时期难以弥补。“还有对小型企业的管理,如果不放开,就会产量下降,市场供应偏紧,价格上扬;如果放开,安全问题频仍,市场供过于求,价格下降。左右振荡,出路何在,已成重点。”
将外资引入矿业?
中国既是矿业生产大国,也是消费大国。产量居世界首位的矿种不断增多,已成为世界矿产品第二大消费国,大宗矿产品的进口量也很可观,已经成为世界矿产品第三大纯进口国。伴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和中国经济发展的特有规律,这一现象还将加剧。
“对资源、资源产业及资源市场的问题,既要考虑到当前及今后一个中等甚至偏长的时期的需求,也要顾及到长期的需求发展演变。应依据中国的资源、产业、市场,并引入外资来逐步缓解其间的矛盾。”刘燕鹏说。
课题组提出,我国中东部地区地下深部勘探工作尚未全面开展,深部找矿势在必行。应加强西部地区的地质勘查工作,展开矿产资源大规模考察。在地质勘探方面,仍应保留一个高水平的国家队伍,这是我国资源产业的中坚力量,应加大技术装备及在管理创新等方面的投入。
同时,既要开放国内资源市场,也要考虑到我国的实际情况,对我国资源产业给予适当的政策倾斜。在战略性资源的勘探和采掘方面,国有经济要保持独资或绝对控股,并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国家队。其他资源可以考虑有条件地相对控股,或者有条件的保护性开放。中国的资源产业在中国工业总产值中占有相当的份额,但中国资源产业利用外资还很少,外资所占份额还很低。
目前是改革创新的艰难时期,确实出现了政策不稳定的现象,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矿业的发展要处理好几个矛盾关系,比如,地质工作不能全部推向市场,也不能不改革;国家投入与市场融资的关系;在资源产业与市场方面,国有经济必须保持相当的控制力与引入外资(含跨国公司)的关系等。
“中国改革初期基本上属于试错式改革,表现为少数政策的不稳定,这是可以理解的。现在,中国的改革已经进入一个相对平稳且加速推进的新时期。”刘燕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