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掷是人类最基本的运动形式之一,标枪、铁饼、铅球、链球都是奥运会最资深的“招牌项目”。如果有人问,在所有体育竞赛里,哪种运动和投掷最相近。我们的回答是,跳跃!无论从运动形态还是力学机制上看,投掷和跳跃一样,都是斜抛物运动,都需要经历助跑、起跳、腾空、落地4个环节。不同之处仅仅在于,投掷中“跳跃”的是器械而不是人,而跳跃运动中,“投掷”出去的是人而不是器械。
与人体高度相若的标枪原本是冷兵器中的老大。早期奥运会上的标枪成绩从70米提高到80米用了25年,“标枪之国”的芬兰选手叶尔维宁和尼卡宁是这一时期领尽风骚的田坛明星。1953年,美国运动员赫尔德一举突破了80米大关。他成功的关键在于改造了标枪的空气动力学性能。
一张平展光滑的纸能在空中“飘扬”,揉成一团的纸却会迅速坠落,说明了空气阻力和物体表面积及其展布程度的关系。赫尔德标枪的秘密在于把传统的实心标枪做成空心,对于同样按800克规定重量制成的标枪,表面积随之增大,由此带来了标枪在空气中“滑翔”能力的增强。
我们把标枪出手后质心的运动方向和地面的夹角称为投掷角,标枪纵轴和地面的夹角称为仰角,标枪纵轴和气流阻力方向的夹角就是攻角,而空气阻力合力的作用点就是标枪的压力中心。当攻角为正值时,空气在枪杆后侧出现涡流,压差阻力的垂直分量托举标枪上升,从而获得更多在空中飞行的时间。此后出现的金属材质又减少了标枪的振颤。1984年7月20日在柏林举行的一次比赛中,前东德选手霍恩投出的标枪在飞过90米距离行将下落时又冉冉升起,最后以104.80米的惊人成绩创造了全新的世界纪录,以至于田径场记分牌无法显示。国际田联官员们的忧虑远远大于喜悦,因为这样的“突破”也同时突破了看台上观众的安全底线,全世界的体育场不可能因此而扩建。加上滑翔标枪大多为水平落地,成绩不易确定,被田径界戏称为“放飞鸡鸭”。1986年,国际田联决定将男子标枪的重心前移4厘米,1999年又将女子标枪重心前移3厘米,和标枪的压力中心拉开距离,从而确保对标枪施加“头朝下”的力矩。这一举措不仅削弱了标枪的滑翔性能,使它的飞行轨迹更接近于抛物线,还确保了枪尖着地的优美姿态。而霍恩创造的世界纪录也从此成为空前绝后的顶峰。不过近年来随着标枪投掷技术的提高,新的世界纪录已经再次向百米逼近,1996年5月,捷克运动员泽勒兹尼投出了98.48米的成绩。不知标枪的设计会不会考虑新的对策。
标枪的投掷距离取决于出手速度、投掷角度和初始攻角,其中以出手速度最为重要,它和投掷距离成平方关系。从单跳步、后交叉到前交叉,特别是塑胶跑道的出现,都让标枪在人体助跑中获得越来越大的“预先速度”,叠加到标枪的飞行中。
“鞭打效应”是一种神奇的物理现象。赶车人抖动鞭子,能让鞭梢达到“超音速”而发出劈啪的“鞭花”声。这是由于质量较大的手臂和鞭杆突然煞住,把动量矩传递到质量较小的鞭梢,而动量矩必须保持守恒,结果带来了鞭梢巨大的速度。标枪运动员“超越器械动作”的发力瞬间身体宛如“满弓”,动能从质量较大的臀部和躯干传递到上臂、前臂和手腕,各个环节由近及远依次加速和制动,如同“鞭杆”将动量矩传到“鞭梢”,能使处于“末端环节”的手获得极大的速度。这时标枪便“该出手时就出手”了。“拨枪”带来的纵轴旋转能确保标枪飞行的稳定。
古希腊雕塑家米隆的杰作“掷铁饼者”不仅凝聚了永恒的力和美,还让18岁的美国青年加勒特当成示范动作进行模仿,并一举夺得了1896年首届奥运会铁饼冠军,不过他当时的成绩仅为29.15米。1986年,前东德选手舒尔特已经能投出74.08米,可见铁饼技术发展变化之大。铁饼和标枪一样,都对空气动力非常敏感,铁饼甚至更像一个“飞碟”。当铁饼的攻角为正值时,会在空气中受到升力而延长飞行时间。所以微弱的逆风反而有利于铁饼成绩的提高。但攻角大于30度时则可能引起翻转。从俯视角度看,右手投出的铁饼顺时针旋转,以保持飞行的稳定性。铁饼的金属边框使转动惯量分布远离中心,有利于同等角速度下获得最大角动量而更好地保持“陀螺效应”。
从侧向“华尔兹”式投掷到背向连贯旋转技术,铁饼的“跳远”成绩飞跃得益于“助跑”水平提高。2.5米直径的投掷圈这时变成了一个“回旋加速器”,运动员靠着旋转将用力的工作距离大大加长。由于人体不断超越铁饼充分“扭紧”,旋转角速度持续加快,带来铁饼在大半径弧线上高速运行,直至最后爆发力完成“鞭打效应”,让铁饼沿切线飞往投掷方向。
比起标枪和铁饼,铅球由于质量大,体积小,空气的阻力基本可以忽略不计,相对而言抛掷角度的最佳选择就更为重要。斜抛物体轨迹方程告诉我们,抛射角45度时水平射程最远,但这是对落点和起抛点在同一水平面的描述。而体育运动中许多抛体运动的起落点都是“高下互见”的。足球中的球门球,田径中的跨栏,抛点和落点等高,投篮和跳马落点高于抛点,而跳水、排球发球则抛点高于落点。铅球也属于“高抛低落”,出手点和落地点之间有一个地顶角。因此投掷角一般都在37度左右。人们常常陷入的误区是,在假设出手速度恒定的条件下探究最佳投掷角度,却往往忽略了对于特定的运动员,什么投掷角度才有利于发挥最大出手速度。
推铅球无疑是绝对力量的比试,也是技术水准的较量。早期简单的“垫步式”之后,半背向滑步技术风行了整整30年。美国运动员弗克斯堪称这一阶段的代表人物,他在1950年创造了17.95米的世界纪录。背向滑步技术的出现开创了铅球运动的新时期,美国运动员马特森将世界纪录推进到21.78米。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上出现了旋转式推铅球技术,著名美国选手巴恩斯“弃旧图新”,改学旋转式后成绩陡增,以23.12米的成绩创造的世界纪录保持至今。其实铅球技术的一切改进都“万变不离其宗”,那就是加大出手前的做功距离,提高最后发力时的移动速度。
今天的链球已经找不到它“抡大锤”的原始形态了,但力量和速度的激荡依然八面威风。链球和铅球的重量同为7.257公斤,前苏联运动员塞迪克把它投到86.74米之遥,比铅球世界纪录远三倍半还多。链球的旋转半径越大线速度越快,所以手臂长的大个子更占优势。还应该了解的一个数据是,链球和人之间的最大张力可超过600公斤,因此身体必须要有一定的倾斜角度才能在旋转中保持平衡,我们与其说链球围绕着人体转,毋宁说链球和人体一起围绕着共同的重心转,就像月亮和地球都围绕“地月中心”运行一样。而链球出手前的速度可达到每小时100公里,这是靠手臂和重力共同作用,通过4周旋转的积累,才使链球的速度一圈更比一圈快。人类登月的飞船首先通过围绕地球旋转多圈进行加速,其原理和投掷链球并无二致。
人人都知道“抛物线”,而最名副其实的“抛物”运动就是投掷。无论标枪、铁饼、铅球、链球,牛顿力学始终主宰着赛场上的一切。而生龙活虎的投掷运动正是了解力学知识的生动课堂。
《科学时报》 (2008-8-7 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