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四大难题挑战奥运气象保障 |
开幕式降水概率为25%;人工消云减雨作业尚处于科学试验范畴 |
7月30日晚,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带妆彩排与一场中雨不期而遇,也使很多人对开幕式当天的气象情况增添了几分担忧。
随着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日益临近,奥运会的气象保障已经成为世界的焦点。中国气象局举全国之力,聚全国之智,重点在提高天气预报准确率和增强气象服务能力上加大攻关,力求为“有特色、高水平”的北京奥运会提供一流的气象服务。
但是,北京奥运会期间的多变天气和奥运会特殊的服务需求,给气象人带来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
难题一:复杂多变的8月天气
“8月的天,孩子的脸”,2008年奥运会和残奥会期间,北京与青岛、香港、天津、上海、沈阳以及秦皇岛等协办城市正值盛夏和主汛期,天气系统复杂多变。根据有关气象资料统计分析表明,高温、暴雨、雷电、大风、冰雹和大雾都是北京奥运会期间的主要气象灾害风险源。
这些高影响天气是奥运会、残奥会开闭幕式的关键性影响因素之一,同时也会给奥运赛事、赛程、比赛成绩以及赛时交通、城市运行、旅游等相关活动带来明显影响。经过对近30余年气候资料分析,奥运会期间北京的降水概率在30%左右,出现雷暴天气的几率也很大,平均每三天就有一个雨日或雷暴天气。
“8月份可能出现的气温较高,湿度较大的‘桑拿天’恐怕是运动员最担心的事情。”北京市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孙继松说,对于“桑拿天”,赛事组织人员会根据气象部门提供的预报,通过采取为运动员补充水分、提供医疗保障等应对措施,将其影响减到最小。
2004年雅典奥运会气象服务的亲历者孙继松解释说,“与亚特兰大、悉尼和雅典等往届奥运会相比,北京奥运会期间天气更加复杂,降水量和降水日数最多,灾害性、高影响天气出现频次最高,气象服务的难度最大,我们承担的预报服务压力也比往届奥运会大。”
尽管在奥运会期间,暴雨、雷暴和高温高湿等天气将对奥运会是一个严峻的挑战,但纵观北京总体的天气气候情况,还是有利于开展户外活动和体育比赛的。北京市气象台台长郭虎告诉记者,北京属于北温带半湿润季风型大陆气候,每年的8月8日至24日,正是北京由盛夏向初秋的过渡,短暂的阵性降水会带来凉爽而清新的空气,这一时期的大气自净能力是全年中最强的,空气质量也是全年中最好的。
难题二:高精细化的服务需求
“今天夜间到明天白天,多云转阴,有雷阵雨”,这样的天气预报表述人们再悉不过了,通过7年的奥运会气象服务筹备,这种表述已逐渐被更确切的降雨时间、降雨地点和降雨强度所代替。
奥运会期间的天气预报与日常的天气预报不同。日常的天气预报常常集中在对一座城市的预报,范围比较大,比较笼统。而奥运会期间的天气预报则必须集中于某一个具体地点,特别是对奥运场馆的天气预报,预报内容一定要做到精细化、人性化和专业化,预报落点要精确到每个场馆,预报要素要精确到具体量值。
国际奥委会明确提出,要求奥运天气预报能做到“至少一天4次滚动更新、每三小时1次预报、个别情况下每一小时1次预报”,而北京奥组委也希望气象部门可以提供0~72小时比赛场馆预报。
这不仅对我国气象综合探测能力是一个挑战,更是对提高预报预测准确率、提升预报服务能力的一个挑战。
“北京奥运场馆较为分散,且北京地形特殊,经常出现东边日出西边雨的场景,每日数次滚动制作0~72小时场馆气象要素逐3小时预报的高精细化需求,无论是预报时效还是预报时间和地点的精细度上,都已超过我们现行的日常短期预报业务。”郭虎解释说,“要做到0~72小时逐3小时预报,需从数值模式、释用方法等多方面进行科研、技术改进才有可能达到目标。在具体操作中,我们将依据场馆实时的观测数据快速预报场馆天气。”
孙继松告诉记者,这种较长预报时效的要求,实际上也超过了往届奥运会,悉尼和雅典提供的是0~48小时比赛场馆气象要素逐3小时预报。开展这项工作是一个有益的尝试,能为预报准确率的提高奠定一个很好的基础。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也将趋多趋强,特别是今年上半年我国自然灾害频发,而这一切都会对北京奥运赛事举行期间,特别是所有主、协办城市的预报服务提出新的更多的挑战。
难题三:精准无误的开幕式天气预报
2008年8月8日晚8时,这个对于所有国人来说无比期待的时刻,其天气究竟如何,一直是公众关心的焦点。国人都希望气象部门提供精准无误的开幕式天气预报,但这却是奥运气象服务最大的难点之一。
天气气候条件历来都是每届奥运会等重大活动开闭幕式成功的关键性影响因素之一。因天气情况不佳,影响开幕式效果、造成开幕式异地甚至延期的例子也屡见不鲜。据北京30多年历史资料统计分析表明,8月8日的北京尚处于高温多雨时段,全天降雨概率为47%。
此外,气象部门还对8月8日当天的开幕式前准备阶段、开幕式前演出阶段、开幕式阶段的降水概率进行了统计分析,分别为19%、13%和25%。
为了这25%的可能性,气象部门正在用100%的努力,全力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其中,最受公众关注的便是人工消云减雨作业。北京市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常务副主任张蔷告诉记者,他们已经作了多年的外场试验,并完成了《2008年夏季奥运会开、闭幕式人工减雨作业实施方案》的编制工作。目前,各项准备工作已经基本落实,北京、天津、山西、河北、内蒙古等地气象部门将通力合作,尽百分之百的努力,保障奥运会的成功举行。
张蔷说,目前,人工消云减雨作业尚属气象科学前沿,在世界范围内基本处于科学试验的范畴。人工影响天气不是人工控制天气,受目前的技术和科学水平限制,目前只能做到对小范围且较弱的局地降水实施人工消雨作业,并可以起到较好效果,但对于较强降水,还做不到完全消雨。
“由于气象预报本身具有不确定性,就要采取跟进式的、无缝隙的动态预报,”孙继松说,“从8月1日开始,我们就要开始作开闭幕式当天各个阶段的预报服务,同时还要不断地随着时间的推进,从精度上加以订正,直至开幕式当天我们要预报每个小时的天气情况。随着时间推移,预测会越来越准确。”
难题四:几近苛求的体育专项预报
国家赛艇队女子组主教练曹棉英曾对记者说,“赛艇比赛对风的要求很高。奥运会历史上就曾出现过比赛时因侧风太大吹翻赛艇的事件。在雅典奥运会期间,也曾因侧风超过要求而使比赛一再推迟。我们的很多队员都遇到过因天气情况而影响比赛成绩的情况,因此作好天气预报,特别是气温、湿度、风力、风向等天气要素的监测和预报工作,对我们提前做好比赛预案和保障赛事的顺利进行至关重要。”
就连受天气影响较小的室内运动,运动员也要充分考虑赛事举办地的天气气候条件。“天气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运动员竞技水平的发挥。因此,每届奥运会前的2~3个月,我们的代表团都会先去举办国了解当地的天气和气候情况,以便更好地安排参赛预案和运动员的训练和调整。”已参加过4届奥运会的国家体育总局乒乓球羽毛球运动管理中心主任助理陆元盛说。
在帆船比赛期间,通常风力持续达到每秒3米以上时才适于比赛,而超过每秒20米时,就要考虑水上安全而停止比赛。在一轮比赛的时间段内,风向摆动超过50度也要从比赛公平的角度考虑放弃比赛。同时能见度需要在1500米以上,还要避开台风、暴雨、雷暴、大雾等复杂天气。“可以说,这个项目对气象条件的要求非常严格。”青岛市气象局副局长杨育强说,“虽然8月是青岛海域风力最小的月份,但经过2006年和2007年的测试赛,我们不仅可以证明青岛海域的风力完全可以满足奥帆赛的要求,还可以证明我们的精细化预报服务经受住了严峻的考验。”
《科学时报》 (2008-8-4 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