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协防灾减灾学术报告会在京召开 |
|
专家呼吁:医院学校应提高设防等级 |
|
6月24日,中国科协在人民大会堂举办了“减灾防灾学术报告会”。来自地震、建筑、气候、疾病预防、电力等领域的专家在报告中指出,防灾减灾不仅需要加强灾害监测,加强房屋、道路、水电气工程建设等“硬”手段,还需要加强“软”设防,就是加强防灾减灾的思想意识,加强相关管理规范和体制机制改革。
针对此次汶川大地震造成的建筑物破坏,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大连理工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欧进萍在报告会上呼吁:“要吸取教训,合理地提高设防标准,特别是提高中小学、医院、大型公共建筑的抗震设防水准或设防目标。”
欧进萍建议,对大的地震灾害进行调查和评估,要进行系统、科学的总结,形成数据库。他特别提出,对农村村镇在内的建筑设计施工,要加大规范的力度,做到“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要依据中小学建筑使用功能的特点,推荐中小学建筑的结构体系、设计方法、构造要求和抗震新技术。依据新的设防标准,制定全国中小学抗震性能的普查、评估、加固计划及其实施方案,并对公共建筑抗震性能评估和加固计划作资金评估,给出融资渠道。
欧进萍说,对于其他地区的学校、医院、大型公共建筑抗震能力评估、鉴定和加固计划,要有总体考虑。“如果其他地方再发生类似地震,同样造成如此大的灾害,恐怕是我们不能接受的。”
此外,中国地震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陈颙在报告中从科学的角度介绍和分析了本次大地震的成因以及地震诱发的地质灾害及其影响等问题。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特别顾问、中国科学院院士丁一汇的报告对2008年1月我国南方发生罕见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的成因从科学的层面上作了详细的科学分析,他认为冻雨是导致南方致灾的主要原因;同时指出,大雪花和冻雨形成过程和机理以及如何应对等科学问题是本次灾害给科学家提出的研究课题。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首席流行病学专家曾光阐述了震灾后发生公共卫生问题的成因、机理及影响,特别强调在灾区要重点预防呼吸道、肠道、媒介传染病,严防传染病发生、流行,重点做好儿童计划免疫和集中强化免疫、保障食品安全和卫生,开展心理救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