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 医药健康 基础科学 工程技术 信息科学 资源环境 前沿交叉 政策管理
 
作者:陈建新 杨林琳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08-11-14 2:39:52
共建和联合办学:我国高教改革与发展的一次重大转折
 
王长乐教授在《科学时报》10月17日登载的《大转折、大发展及教育自主性缺陷》一文中,提出了改革开放30年来,对高等教育产生巨大影响的三次大转折:1977年的恢复高考制度;1999年的高校大扩招;开始于1994年、影响扩大于2004年的高校教学评估。王先生的文章为审视和总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历史经验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视角和思路。始于1993年初国家教委和广东省政府共同建设中山大学和华南理工大学的共建和联合办学,引发了历时十多年的我国高等教育的重大体制改革和结构调整,被称为是“我国对高等教育进行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涉及面最广、力度最大的改革”。因而,我们认为,共建和联合办学也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一次大转折。
 
上世纪90年代初,我国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不断被冲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确立起来。与其他行业相比,高等院校似乎仍显平静,一度被社会上传为是“计划经济体制最后的堡垒”。为了寻找高等教育改革的突破口,当时的国家教委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多次南下广州向广东省政府表达了共建直属高校的愿望。广东省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经济发展迅猛,高等教育相对薄弱,也希望加快高等教育发展,为进一步的经济大发展作好充足的智力准备。而地处广州的教育部两所直属高校——中山大学和华南理工大学正苦于办学发展受制约太多,步履维艰。于是,走中央部委和地方政府共建和高校与地方、企业联合办学的改革新路子水到渠成。1993年2月,广东省政府发文《关于国家教委和广东省政府共同建设中山大学和华南理工大学的通知》,正式与国家教委签订协议共同建设中山大学和华南理工大学。
 
新中国高等教育的格局形成于1952年的院系调整,在宏观管理体制上,是中央教育主管部门和产业行政管理部门以及地方政府三足鼎立各自管理一批高校。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这种宏观管理体制,以及由此派生出来的高校内部管理体制,及至办学模式、学科结构的弊端日显突出,远远落后于现代科学技术和文化教育的发展,严重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以国家教委与广东省共建中山大学和华南理工大学为序幕,开始了面向21世纪、以“共建、调整、合作、合并”为主要内容的“又一次高校院系大调整”。共建,是将中央部门与地方条块各自办学变为共同办学,调动中央和地方的积极性,共同办好大学。调整,是对高等教育区域设置不合理或学科、层次设置不合理的情况,进行管理体制和院系的调整。合作,是通过优势互补,校际、校企、校地之间的教学和科研合作,实行联合办学,避免封闭办学和学科重复建设。合并,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发挥学科优势互补和规模效应,因地制宜地对某些院校进行合并。历时10多年的大调整,我国高等学校的体制、规模和质量都有了很大的改观,确立了中央和地方两级政府两级管理、以省级政府管理为主的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我国高等教育条块分割、重复办学、学科单一、专业过窄的状况得到了改变,初步实现了高等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
 
共建和联合办学给高校带来了一系列深层次的影响和转变。
 
首先,通过共建和联合办学转变办学观念。共建和联合办学有效地促进中央直属院校增强为全国服务首先是要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贡献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直属高校的改革与发展和地方经济建设结合找到了契合点,打破了办学的封闭、半封闭状态。
 
其次,通过共建和联合办学创新办学体制。虽然这次大调整的直接指向是宏观管理体制,但宏观管理体制的改革是与高校内部管理体制的改革紧密相连的,必然要求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更加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以及高等教育发展的要求。几乎与此同时,高校开始了教学管理、人才培养、科研管理、队伍建设、后勤管理等系列的改革,努力营造出人才、出成果,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的良好氛围。
 
第三,通过共建和联合办学优化办学资源。资源不足和经费短缺是我国高校办学永恒的主题。共建和联合办学扩大了办学的财源,把地方政府发展高等教育的积极性吸引到投入一些具有较强办学优势和较高学术水平的“刀刃”上,改变过去单一的教育主管部门投入结构,畅通其他社会资源进入高等院校的渠道,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长期以来我国高校严重投入不足的矛盾。
 
第四,通过共建和联合办学拓展办学空间。一是拓展了学科空间。高校根据社会发展和地方经济建设的需要,培养人才、兴办专业、设置学科、开展科学研究,形成良性循环。二是拓展了社会空间。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参与到高校的各项事业中来,将校内的小社会推向校外的大社会,以大社会的需求定位小社会的目标,实现大学与社会的融汇。三是拓展了地方空间。地方政府与高校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将高校的发展纳入区域性的经济社会整体发展规划,给予必要的资金、土地、政策支持,不断提升大学在区域发展中的贡献比例。四是拓展了国际空间,通过走出去和请进来,强化了大学的世界眼光和全球意识。
 
(陈建新为华南理工大学教授,杨林琳为华南理工大学党委宣传部干部)
 
《科学时报》 (2008-11-14 A4 周末评论)
 
更多阅读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读后感言:
相关新闻 一周新闻排行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